|
||||
|
|
2009年10月25日,普利策奖得主、现代传播集团编辑总监、著名摄影家刘香成先生作客位于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为其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最新出版的中文版摄影集《中国:1976—1983》举行了盛大的新书发布会。此次发布会由著名出版人、《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担任嘉宾主持,一同出席的还有著名艺术策展人、英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女士。会上,刘香成先生与张立宪先生和史密斯女士就中国当代艺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等主题进行了对话,并与广大的中国读者及摄影爱好者分享了他独特的新闻哲学和艺术经验。
《中国:1976—1983》收录了刘香成在1976—1983年间作为美国《生活》杂志及美联社驻北京摄影记者所拍摄的近200帧照片,其中有几十张更是三十年来全球首发。这些照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游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中国人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简陋破落的上访村,优雅的狐步舞会,公园里羞涩而大胆的年轻情侣,荒凉大地上喁喁独行的赶驴老人,紧张而喜悦的旱冰青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备战高考的年轻学子……在刘香成的镜头里,我们为中国历史上那个伟大的转型时期找到了证据:墨镜,卷发,可口可乐,电器,广告,自由恋爱……我们也巧遇了这一转型的一系列见证者们:从尼克松到撒切尔夫人,从杰奎琳·肯尼迪到亚瑟·米勒,从皮尔·卡丹到福布斯……刘香成以不输于摄影史上任何一位大师的敏锐嗅觉,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些预示着中国未来走向的吉光片羽。难怪一代大师黄永玉先生对他赠与这样慷慨的赞美:“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这些珍贵的照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的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于1987年再版,同年米兰Jaca Book推出意大利文版,1997年再由M. Photo公司修订发行了第四版,然而直到此次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布这套“精装特种本”,这部举世公认的经典摄影集才终于迎来了世界上第一个中文版本,同时也是刘香成先生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据了解,此次“精装特种本”全球限量发行1000册,无论是在图片修复、纸张选择以及印制和装帧等方面均已在国内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达到了最高水平。
1951年出生于香港的刘香成,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主修政治科学,并曾经追随《生活》杂志著名摄影艺术家基恩·米利(Gjon Mili)学习摄影。刘香成曾以其杰出的摄影作品而获美联社“最佳记者奖”和密苏里大学年度“全美最佳图片奖”(1989),以及“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91),更于1992年,因成功记录了苏联解体的历史瞬间而与其团队一起荣获当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2004年,刘香成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
作为刘香成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中国:1976—1983》对塑造西方人心中的中国印象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因为恰如陈丹青所言,“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也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刘香成展示了他对事件多重矛盾性的出色的把握能力,许多学者和摄影家,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院长夏伟(Orville Schell)教授,认为正是“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凯伦·史密斯这样描述了刘香成作品的独特性:“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1976-1983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交织着狂喜与焦虑、彷徨与新生的特殊时期。自称“没有语言天赋”的刘香成,把生活定格于一张张的历史照片,清晰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表情。因此当“我们和我们的后辈需要回顾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尝试去理解占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经验时”, 前《时代》(Time)周刊北京分社社长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预言,刘香成的作品“将比任何其他来源都能够更深地触及我们的认识”。
当苏珊•桑塔格把摄影视为“有权有势者永无休止的魅力,贫贱无依者暗无天日的堕落”时,人们早已不再把摄影仅仅视为一门消遣的艺术,它更是一种语言,一种历史叙述的手段。透过刘香成的摄影,我们将看到一种身处历史转折点时的最大气磅礴而镇定自若的预言,一种对人类本性的最饱含同情的赞美,或者如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所言,刘香成眼中的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无数次亲历现场,见证历史的过眼云烟;无数次按动快门,为最不设防的人性在公众视野中赢得一席之地,刘香成以天才般的敏感和充满激情的持续投入成就了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个人要有诗人的天赋,才能用语言表达出同样的雄辩与简洁。”著名汉学家西蒙·利思(Simon Leys)如是说。
本次发布会进行得非常顺利,与会者就作品本身的历史与艺术性以及许多相关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其说这是一场新书发布会,不如说是中外媒体在共同努力下,一起迎回一份在外漂泊多年的集体记忆。衷心希望国内外传媒出版领域的同仁能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共享更多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不断创造传媒史上一个个新的历史坐标。
著名艺术家、评论家、新闻人共同推荐 :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
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在即将到来的世代中,我们和我们的后辈需要回顾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尝试去理解占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经验。而我预言,刘香成这本摄影集里的图像,将比任何其他来源都能够更深地触及我们的认识。”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前《时代》(Time)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本书的质量堪称真正的无与伦比——刘香成的照片为人们获得复杂且难以捉摸的真相提供了一条捷径。一个人要有诗人的天赋,才能用语言表达出同样的雄辩与简洁。”
——西蒙·利思(Simon Leys),著名汉学家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新闻学院院长,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英国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是无与伦比的优秀作品,图片连同文字一起,深刻、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恒安石(Arthur W. Hummel Jr),前美国驻华大使
刘香成作者简介 :
刘香成(Liu Heung Shing),1951年生于香港,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曾作为《时代》周刊和美联社驻外通讯员、摄影记者先后驻留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和莫斯科。1997—2006年,先后出任时代华纳常驻中国代表及新闻集团中国区副总裁。2008年成为北京奥组委顾问之一,目前担任上海世博会策展人。
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刘香成与同事一起荣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此外,他还曾获得美联社“最佳记者奖”及密苏里大学年度“全美最佳图片奖”(1989),“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91),并于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
除了本书外,刘香成还于1992年出版了摄影集《苏联的解体》;2008年,由他主编的摄影集《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以多种语言全球同步发行,得到世界上50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并被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摄影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