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频道 > 中国考古 > 详细内容
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首站定美国
发布时间:2009/10/28  阅读次数:39270  字体大小: 【】 【】【
     圆明园罹难149周年纪念日是10月18日,当天,圆明园启动“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

  未来一年,圆明园将派出专家寻访组,前往美欧等地,首次展开大规模的海外流失文物“摸底”调查,建立完整的圆明园文物档案库。

  圆明园海外寻宝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后,媒体报道频繁见诸于报纸和电视的显要版块。作为赴美寻访组成员之一的刘阳开始意识到,他们肩负的将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使命——不仅仅是工作的难度,而且受前段时间圆明园兽首拍卖风波的影响,这次活动很快被贴上了“救赎历史耻辱”、“寄托民族期望”的标签。

  英法等国拥有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博物馆闻言不由得紧张,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将此事描述为,“中国调查小组肩负上考察150万件‘丢失’了的帝国珍宝的国际任务”。

  对此,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再三对媒体强调,此番不是去海外追讨文物,而是收集文献资料。

  寻宝活动酝酿近三年

  80后的刘阳被称为圆明园“新新人类”,痴迷于圆明园历史研究的他,如今已经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

  2006年初,为了撰写一本关于圆明园的书,在圆明园管理处工作的刘阳开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一本名为《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的书中的两张老照片,让他回忆起当年的“惊鸿一瞥”——2003年初春某天,刘阳偶然经过位于西单的一个院落门口,与门内的一对汉白玉石鱼打了个照面,印象深刻。

  书中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亚当在中国海关工作时,曾亲自去圆明园调查,搜集到大量有关圆明园西洋楼的文献图片,并且亲自拍摄了大量西洋楼残迹照片。老照片上记录了在圆明园被毁大水法景点有石鱼的存在,这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的关于石鱼的资料照片。

  最终,在老照片的佐证下,这对汉白玉石鱼结束了近百年的颠沛流离,于2007年6月8日重回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此后,刘阳将圆明园老照片当作自己的一个研究重点,网络则是他寻找圆明园资料的第一战线。他认为,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亚马逊”、“淘宝”、“孔夫子”等电子商务网站上,他还买到许多重要而又罕见的圆明园史料。

  刘阳曾在网上公布了新发现的七张圆明园老照片,包括规月桥照片。这张规月桥老照片证明,圆明园在被毁前已有中式建筑实景照片。留存在世的圆明园照片本来就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以西洋楼为影像的照片,以中式建筑为影像的照片几乎没有。这让学术界震惊不已。

  收获来自于刘阳在论坛里特别聊得来的一个法国朋友。这位朋友在日本一所大学做研究时,无意中在图书馆里看到一张圆明园规月桥的原版照片,翻拍后马上传给了刘阳。

  “收集文献资料,比如老照片,往往比文物究竟在哪更为重要。”刘阳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筹划这次跨越三大洲的圆明园寻宝活动的初衷。

  实际上,现存的圆明园原始资料、文献一直都在重复使用,文献和照片并没有进行补充。而随着国际交流增多,发现国外还流散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圆明园文物能起到关键作用。

  从2007年开始,刘阳开始酝酿寻找和搜集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资料的活动。

  刘阳分析,文献资料来自于当时一些外国人来中国的游记,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是大学的教授或者学者,所以他们就将这些资料保存在了大学或者一些相关的机构中。

  但他面临的难题是,到底应该去哪些国家?哪些博物馆或机构?寻宝路线图又该如何设计呢?“以美国为例,有大学100多所,博物馆超过300所,各种机构不下2000所,如果来一次普查,没有两三年时间不可能做完调查。”刘阳说。

  更让刘阳苦恼的是,几乎找不到人来和自己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现有的专家里没有专门研究流失文物这方面的人,我只能靠自己。”据介绍,目前我国专门研究圆明园的权威,如郭黛姮、张恩荫、王道成,年龄都已在70岁左右,再往上,还有90多岁的侯仁之、汪之力,但从50岁往下,几乎后继无人。

  于是,致力于圆明园历史研究的刘阳,无奈地陷入“没有同龄人与之竞争”的尴尬中。

  首站定于美国的战略意义

  近三年来,充满孤独感的刘阳心中的热情始终没有消散。终于在圆明园罹难149周年纪念日这天,他长期以来的设想付诸实践。

  10月18日,圆明园管理处联合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启动“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

  “到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世,它们现在都在哪里收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目录。”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说。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哄抢圆明园文物;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时,圆明园再次遭到了破坏;辛亥革命后,军阀、官僚、政客大量盗走园内文物,修建私人别墅;“文革”期间,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搬取圆明园内的石件。

  寻访组面对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经过百余年的人为破坏,约有150万件的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而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1860年的大火中被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

  据了解,圆明园流失海外的文物,分藏在世界47个国家超过200家博物馆内。

  “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摸个底’。”刘阳说。按照寻宝活动的安排,这次海外文物“摸底”分三个阶段进行,11月首先赴美国,明年初前往欧洲、日本等地。明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出版相关专著,举办大型展览,并建立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

  在他的计划中,将第一站定在美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刘阳告诉记者,过去大家一直以为英、法两国是圆明园文物收藏所在地,但实际上美国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数量远远超过欧洲,而且以文献、照片资料居多,而且美国东海岸城市的诸多博物馆所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以及资料从未经过系统整理,该领域还为“空白”。因此,赴美国东海岸收集圆明园相关文献、照片以及考察各大博物馆内的圆明园文物,将更全面揭示圆明园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记者了解到,美国“寻宝”涉及三个城市,寻访组将从华盛顿出发,向北依次前往纽约和波士顿。

  其主要行程包括: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纽约市艺术博物馆、纽约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在这些地方,寻访组可能在圆明园的文献资料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着大量圆明园被毁后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数量超过100张,其中60多张从未对外公布过。

  目前,美国寻访组总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已先期赴美,在华盛顿展开圆明园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杜克大学已经同意将七张圆明园老照片授权圆明园管理处使用,并将高清的拷贝版传至圆明园,这批照片为美国摄影师甘博于上世纪20年代初拍摄,包括绮春园宫门、海晏堂、大水法、方外观等景点。

  摸底比追讨更现实

  要合理合法索回流失文物,就必须先摸清“家底”。

  一直以来,许多业内人士诟病于相关部门工作不力,没有尽早对流失海外文物进行摸底清查。而此次圆明园流失文物“大摸底”活动启动,有了些许“亡羊补牢”的意味。

  “过去,我们对流失文物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而海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的顾虑重重,再加上时间和经费等原因,摸底工作直到现在才正式展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解释说。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专访也表达了对于圆明园“摸底”调查的肯定。他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摸底比追讨更现实。

  他表示,现在应当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圆明园的历史状况,包括他当时受破坏的情况,向世人展示,通过文献资料,让大家看到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应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将活动一下子就定在追讨上面,恐怕会引起争议。”

  其实,不仅仅是争议,还有更多的现实障碍横亘在寻访组面前。

  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表示,虽然组织方一再强调此次活动不涉及文物追讨,但一些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顾虑仍是寻访组预计将会遇到的困难之一。再加上,一些文物尽管清楚地标明了收藏过程,但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文物属私人收藏,因买卖或遗赠而数易其主,是否能够确定其来自圆明园也甚为不易。

  寻访组初步的想法是,把所见到的中国文物都调查一遍,而一些资料可以回国后再慢慢研究。但难题是,即使把资料带回来,由于国内对圆明园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员稀缺,对文物的鉴定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在紧锣密鼓进行出国前的最后准备时,圆明园管理处还不得不应对某些人的质疑。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历史系教授、研究1860年和1900年被掠夺文物的权威学者James  Hevia认为,“开展这个项目,需要付出庞大财力。”还有网友在论坛中抨击说,“这又是一次变相的公款旅游行为”。

  对于这些质疑,刘阳平静地回答:“我们不是公费考察,这次活动不花国家一分钱。”据了解,这项活动的经费是由某酒业集团出资赞助,数额并不大,只有几十万。

  事实上,圆明园管理处只派出了五人的工作团队,由郭黛姮教授领衔,还有美籍华人著名圆明园学者侯帆星加入,加上央视《国宝档案》摄制组,整个团队只有9名。陈名杰认为,“寻宝”是一种专业技术,不在人多,“我们的人员配备都是最好的”。

  “这次活动对于圆明园海外文物的回归,只能起到一个参考作用。有人说,就算把文物砸了,也不能把它搁在国外。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取,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心态。毕竟我们追索文物也要有根有据。”刘阳告诉记者。著名文物专家、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金煜也认为,“摸底之后不排除会促使一些文物回到故乡。”

  但对于此次寻宝活动受到的媒体如此密集关注,刘阳仍感到意外。

  或许一位评论人士的话可以对此进行解释——“这次活动对于促进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回归、遗址公园保护,呼吁全社会关注圆明园遗址公园文物现状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不断沸腾的民意中,刘阳们呼唤流失文物回归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踏实落下。随之而来的,就是那漫长的旅途。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