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抗战后曾挂蒋介石像
当八年抗战在1945年得以完结后,天安门城楼拿掉了日据时代遗留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民国政府把蒋介石的巨幅领袖照安置于天安门城楼。然而,此刻蒋像的目光所及,依旧是一副保留祖制的帝国衰相。从崇文门到宣武门的南顺城一线,堆积着自明代以来的垃圾,抗战期间疏于管理,这些有400年历史的陈年旧物堆得比城墙还高。北平市工务局文物整理工程处在1946年末即提交“整修北平市40余处古建工程”计划,两年后的1948年各处修缮工程才陆续开工,天安门上的蒋像也更换了新版本。其间老版本的蒋像见证了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通过天安门前的大街——此时它已更名为中山街。
这副画像并不能预见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它的左侧东单方向,会被仓促伐掉树木建立起一座临时机场,那些曾经誓死效忠领袖的国军将领,会搭乘飞机离开这里,从此与他们在北平的最高军事主官傅作义后会无期。
开国大典时的画像故事
1949年1月23日,解放军部队开始接替北平防务。国民党在城楼所留下的“发扬民权,实施宪政”的八字标语还未来得及撤下,但蒋像却早巳消失。半年后在由共产党组织的“七七抗日战争十三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悬挂出一颗红心,一左一右分别是朱德与毛泽东的画像。到这年10月1日,毛泽东开始成为城楼上唯一的角色。
周恩来在10月1号凌晨最后检查天安门装饰工作时,发现毛泽东像下方写着“毛泽东”三个黑体字,原来此画系商家们从新华书店买来的一张毛泽东的宣传画临摹而来,他们照本宣科将宣传画中的字也一同描写了。此时离庆典活动还有几个小时,要想把巨幅画框取下来再作处理已无可能,画家们爬上脚手架,用灰蓝色颜料把画像下面的白边连同黑色的字体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在延长的身体部位的服装上加了一个扣子。
这就是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所悬挂的第一幅毛泽东像。此后六十年,毛泽东像的视线所到之处,明清宫廷广场被夷为平地,代之以广阔的广场与宏伟的广场建筑;长安左右门、东西单牌楼、双塔寺渐次消失,革命的游行洪流在扫清了“封建残余”的长安街蔓延;中华门被拆除,毛泽东逝世后,几乎就在中华门同一地点建起了毛主席纪念堂。
广场上的画像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五一”、“十一”节日时,城楼正中悬挂毛泽东像,广场东侧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像,西侧竖立列宁、斯大林像。
文革时期,天安门南、北两面及端门南北两面均挂有毛泽东像。1975年后,天安门北面和端门南北面毛泽东像被撤除。
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天安门广场只保留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今后在必要的时候才悬挂马、恩、列、斯等导师的画像。l989年4月,中央决定对节日礼仪活动进行改革。此后,“五一”与“十一”天安广场只竖立孙中山先生画像,不再竖立马、恩、列、斯等导师画像。中央作出此番决定,理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节日期间都是悬挂本国民族英雄画像。“所以,我们在平时悬挂毛主席的画像,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摆放孙中山的画像。不再竖立马、恩、列、斯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