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与商业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这是个问题。经济至上的潮流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些文化人常常耻谈商业,商业也往往对文化敬而远之,但是,在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眼中,商业与文化不仅不应格格不入,相反,商业更是文化繁荣的推手,文化又赋予商业绚丽的人文品格。
今天上午,第七场世博区县论坛在静安区开讲,论坛聚焦“商业街区与现代戏剧的互动融合”。学者余秋雨以静安区文化顾问的身份,精辟阐述了“商业街区的文化性格”。余秋雨在演讲中从容谈到:“商业和文化需要对话和谈判”、“商业与文化对话的最高境界是相互融合”、“商业与文化联姻在历史传统中有章可循。”
“商业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商业”
什么是文化?一言以蔽之,文化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何言文化性格?余秋雨坐而论道侃侃而谈,“文化性格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一个长久的约定。”这个约定的过程需要很多人、很多方位的参与,参与的结果是达成一种默契,默契的行成就是性格的建立。
“那么,怎么才能让商业街区的文化性格变得强烈?”以“行者无疆”的胸怀多年奔走于“文化苦旅”,余秋雨根据游历各国的经验认为,商业街区张扬文化性格,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要把自己的文化方式外显,二是要聚合众多的文化因子,三要有足够的传播手段,第四个条件,还要要长久的延续性、生命力。
“我相信每一件大事的做成首先是要发出信号,今天,就是静安区向世界发出的有关商业和文化的信号。”余秋雨说,上海静安区利用世博会的重大契机,有可能快速打造出文化评个彰显的现代戏剧谷,“这个文化性格要长久延续,世博会后还要持续努力。”
商业和文化如何相处,在这个讨论无数次的世界话题中,余秋雨认为,商业与文化需要对话和谈判。他说,商业与文化的分裂,往往造成这样的教训,要么商业非常发达,却始终没有文化灵魂。要么文化上一派盛景,却缺少推广的商业渠道,最终文化困守在一个小圈子里,很难被广大民众享受。
“一旦商业和文化合作,文化就得到了弘扬,商业也获得了灵魂,这就不一样了。”余秋雨结合自己的文化寻访经历说,商业与文化的对话,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商业带动文化、文化推进商业,和最高境界——商业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商业,两者完全融合了。
“商业与文化共生?这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商业和文化第三种关系里,商业与文化在对话中互相渗透,最后文化成为商业的一部分,商业本身也散发出文化韵味。这在19世纪末的巴黎,现在的纽约、伦敦可以找到典型案例,上溯到文化繁荣的中国古代,也不乏值得一书的辉煌传统。
余秋雨坚持文化的独立延续性,他认为,静安的现代商业街区塑造文化性格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中国文化向前推的自然过程。
唐代诗仙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有言:“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实际上,这正透露出一个信息,早在盛世大唐,诗歌的繁荣就和商业街区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余秋雨演讲中提到,公元8世纪的长安城有两个商业市场,繁华的西市出现众多酒家,包括有中亚女子为主人开设的俱乐部——胡姫酒家,经常有诗人在此宴乐作诗,由此可见,早在1200年前,长安城就产生了商业街区和文化高度组合的范例。
余秋雨还以《清明上河图》为例,阐述繁华商业街区中民间文化的热潮,再有16、17世纪的苏州、南京城,昆曲繁荣鼎盛令人向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商业和文化常常联合在一起,所以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不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说到此处,余秋雨不忘加上一句,“只不过传统往往被遗忘了。”
“戏剧谷应该万象杂呈而不是整齐堂皇”
“向国际学习、向历史学习,也要调整发展的几点思维。”回归到今天世博论坛的主题,余秋雨向意在打造戏剧文化产业的静安区如是建言。
余秋雨说,打造现代戏剧产业,不宜过度夸大戏剧传统,“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打造新剧,但毫无疑问,单靠以前的传统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作为一个创新的产业,现代戏剧要吸引80后、90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全身心投入。余秋雨还认为,经营戏剧艺术要解放思想,放宽眼界,“现在一观众对某些戏种产生狭隘的狂热,认为自己投入的流派是世界上最好的流派,事实往往远非如此。参与戏剧谷的同事要明白这一点,不能一头扎入小圈子。”
“发展现代戏剧产业,还要协调好观众的观赏热情和原创热情的关系。”余秋雨说,戏剧产业经营者和创作者一定要投入创造,把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戏剧创作和其他艺术的创造中,“如果仅以观众什么剧都看过,什么戏都到静安区来过,广以这个为骄傲是远远不够的。”
余秋雨以戏剧专家的身份表示希望,现代戏剧谷演出方式面世时,不应是已有的戏剧单位的简单拼合,而应是杰出艺术家以个人名义出现的个体组合,因为每个艺术家带着自己的热情和天赋,不管是从哪里来,可能来自国内,可能来自国外,可能有名,也可能没名。
“现代戏剧谷应该万象杂呈,而不仅只是整齐堂皇。”余秋雨最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