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香港书展落幕,期间梁文道、廖伟棠等人质疑受邀参展的一些内地作家:“郭敬明抄袭在内地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书展邀请他来不是笑话吗?”他们的意思,无非认为书展应当邀请内地更有代表性的作家,否则“太有失香港书展的水准了”。
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香港书展办了这么多年,影响这么大,想来不至于因三两个人的到来水准就会降低。特别是郭敬明抄袭一案已有法院判决,似不宜因此而封杀人家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的权利。况且,他主编的《最小说》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不定他是凭“书商”身份去的。
更重要的一点,书展既然以“多元化”为主题,邀请郭敬明恰好可以作为这一关键词的注脚。受邀参加书展的既有林毓生这样的大学者,也有李欧梵这样的本地文化代表,这时候让郭敬明这个新锐人物登场亮相,简直多元化得不行。据称,郭所作演讲就是“80后多元与创意”,完全与书展主题合拍。梁文道是“香港书展大使”,从“公家”立场,不妨多加包容一些。
最有趣的还不是这问题。忽然想到,倘若郭敬明在港签售,会不会粉丝如堵,不小心还得戴钢盔啥的?郭坦承“香港的很多读者还不是十分了解我”,估计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场面。而我觉得,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那才真正说明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通俗文学对内地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内地新生代作家大抵都是吃着港台文学的奶水长大的,郭敬明等人也不例外。特别是《最小说》定位于校园青春文学的市场操作手法,包括版式设计等细节,都有模仿和学习港台通俗文化刊物的痕迹。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这方面,香港是内地名副其实的“文化教父”。
这样来看,如果郭敬明等人在香港受到欢迎,那将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形还没发生,不好下定论。但基本可以判断,这或者说明徒弟终于“学成出师”,甚而叫板师傅、瓜分其地盘(市场)了。这对香港文化市场是有可能产生压力的。要么,这也许还表明,香港通俗文化产业(如大众文学创作)这些年来停滞不前。前者当然是个好现象;万一有后者的因素,那自然要比是否邀请郭敬明参展来得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