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音乐资讯 > 详细内容
70年来久演不衰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发布时间:2009/9/19  阅读次数:26681  字体大小: 【】 【】【

 1939  年,在延安的窑洞中,冼星海在6天6夜内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8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这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70年来久演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黄河大合唱》诞生7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王安与指挥家严良堃进行了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对话,严老所谈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严良堃的一生,注定与《黄河大合唱》结缘,他的第一个指挥老师,就是《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从1940年严良堃在重庆第一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黄河大合唱》到今天,他已指挥这部不朽作品超过千场。他称自己是指挥《黄河大合唱》的专业户,而人们公认他是指挥、诠释这部作品的绝对权威。
  毛主席连叫三声好
  王:回忆有些事情对咱们现在的人、对年轻人会有帮助,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70周年,而您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严:《黄河大合唱》产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开始是光未然过黄河的时候有所感触,写了个长诗叫《黄河吟》。他在吕梁山游击区骑马的时候摔断了左手,后来到延安去治疗,带着抗敌演剧第三队。那个时候演剧三队是个综合性的队,除了演戏外,又唱歌又跳舞。到了延安后就碰到星海了,星海说,我们合作过,我现在想写点东西,你是不是给我一点歌词呀!光未然说:“好啊!我正好有一首长诗叫《黄河吟》,我把它改成歌词,搞一个大合唱。”后来两人商量,第一段是什么,第二段是什么,一共有八段,有独唱、对唱、齐唱、合唱还有朗诵。光未然就拿回去改,改完了之后就拿到演剧三队去朗诵。这一朗诵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歌词本身就非常感动人,星海从光未然手中夺过歌词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3月26日开始写,到了  3月31日就写出来了,六天的时间,这真是快。写完了之后,给大家唱一遍,让大家提意见,一共八段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首演是1939年  4月13日,演剧三队演的。第一次演出大概有二三十人,鲁艺的乐队给他们伴奏。世界上第一次《黄河大合唱》的首演指挥叫邬析零,他解放后也在文化部工作过。演剧三队后来又在延安演出了几场。他们到延安就不想走了。后来中央说,如果走出去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延安出去就影响到全国了。演剧三队的同志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离开延安,奔赴更广阔的战场。5月11日星海才开始自己指挥,有一百多人,有鲁艺的、抗大的、女大的,加上伴奏,有口琴、笛子、三弦等,还用洋油桶改装成低音二胡。5月11日的演出毛主席来听了。星海在日记中讲:今天是个空前的音乐会,毛主席还叫了三声好。
  王:当时延安的条件怎样?
  严:冼星海在写“黄河“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艰苦,在窑洞里写。当时他的夫人钱韵玲还怀着孩子。她为冼星海做了个小写字板,星海就坐在土炕上面写。期间光未然来问他:“星海,昨天开夜车了吧,怎么样了?需要给你煲汤吗?”星海说,不要煲汤了,你给我买一些水果糖吧。广东人爱吃糖。但全延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买不到水果糖,抗日战争时期嘛!后来王明的爱人知道了,找到光未然。她喜欢音乐。她说:“我那儿有白糖,借给你两斤吧。”“好,回头还给你。”光未然说。
  就靠借来的这两斤白糖,星海晚上困了就一边吃白糖,一边写。这两斤白糖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六个日日夜夜就把它写完了。3月写完的,4月就演出,五一开篝火晚会,就到处都唱了,“风在吼,马在叫……”就这样很快流传出去了。
  王:好像当时冼星海同志的歌流传得特别快,像“二月里来好风光”也是这样,写出了之后,马上就有人唱。
  严:是的,他很了不起,3月份写了两个大合唱。月初是生产大合唱,里面有两个歌是很出名的,“二月里来好风光……”、“酸枣刺,尖又尖,敌人打到黄河边……”也是全国很快就传唱开了,那时候一不通过广播,二没通过出版,更没有电脑,凭着口就传开了。
  王:这也说明在延安的革命队伍里,还是有不少懂音乐至少是喜欢音乐的知识分子,能教大家。
  严:后来有人把稿子带到重庆了。李凌那个时候和赵沨在重庆办了个刊物,叫《新音乐》,从1940年1月起陆续把《黄河大合唱》全部发表了。当时都是简谱。就这样,一下子就唱开了。不但是大后方唱,在上海租界也唱。这一下“黄河”好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了,影响很广。在西南演的时候,演剧队还有造型,用造型的手法把《黄河大合唱》整个演绎了一遍,有灯光,有人物。利用当时可能的一些条件丰富《黄河大合唱》的表演。
  “黄河”唱遍世界各地
  王:后来《黄河大合唱》还在国外好多地方演过。
  严:抗战后期,李丽莲就把它带到美国去了。李丽莲是陕北搞音乐的一个女同志,最早在延安演秧歌剧的。原来在美国唱的是一个黑人歌唱家保尔·罗伯森,用英文唱《黄河颂》。
  王:那个时候是谁翻译的呢?
  严:咱们共产党有的是能人,最早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是萧三。那个时候在国外演唱“黄河”的人不少。外国人唱“黄河”在我的印象中第二个就是俄国人了。  1956年在莫斯科,举办了苏中友好年的活动。那个时候我、李德伦和郭淑珍都在莫斯科念书。当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演出,用俄文唱了《黄河大合唱》,很隆重。有莫斯科的乐队、合唱队和独唱演员参加,还包括我们的留学生。郭淑珍唱《黄河怨》,李德伦指挥,我是艺术顾问。演出了一场,那是外国人用他们本国的语言来演出的。我们那个时候感觉很骄傲,过去我们主要是用中文唱外国歌曲,这次可是他们用俄文唱中国歌曲。

  解放以后开展中日友好的工作,吕骥把这个谱子送给了日本的一个进步团体,他们用日文唱《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有一句“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有一个日本小家伙问,这鬼子是谁呀?有人就告诉他,这鬼子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那是50年代后期,中日友好来往不少。

  还有一个美国合唱团把《黄河大合唱》整个都唱下来了,是由姚学言指挥的,他原是我们中央歌剧院乐队的一个同志,后来到美国搞指挥去了。他们全部用中文唱,而且唱的音挺准的。特别是两个人的对唱:“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很像。1995年的时候,他们曾到中国来演出,没有一个中国歌曲像《黄河大合唱》铺的面那么广。

  “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王:七十年过去了,今天再听《黄河大合唱》还是那么令人感动,这就是像您说的,有一种爱国主义情怀,而且“黄河”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严:《黄河大合唱》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人100多年来受外国人的侵略和掠夺,每次战争都是以我们在投降书上签字而告终,要么割地,要么赔款。抗日战争则是侵略者第一次在投降书上签字,鼓舞了全世界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旅美华人在旧金山演出的时候,大家非常高兴。演毕到地下室喝咖啡庆祝,有人问:“唱《黄河大合唱》是什么感觉?”在场的同胞答:“我——是——中——国——人!”领事馆

  的同志讲,听《黄河大合唱》我们鼓掌鼓得手都肿了,回去睡不着觉,感情不一样啊。

  有一次在马来西亚演出,散场正赶上下大雨,我们和观众都走不了。在剧场前厅,我们和观众一起拉歌,我们把会的歌都唱了。有一个50多岁的人会唱上世纪30年代的歌,我问他怎么会唱那个时候的歌?他说:“爷爷教的,他告诉我不要忘记根在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