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江南水乡奇葩“吴歌”之苏州阳澄渔歌 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永久落户苏州市相城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亲赴相城颁奖。作为此次活动东道主的相城区阳澄湖镇人民政府,以装帧精美的《阳澄渔歌》奉献给全国各地的来宾和专家。
水波浩淼的阳澄湖,有三分之二水面属于阳澄湖镇。这座古镇位于苏州相城区东部,北接常熟,东邻昆山,南连工业园区,跨阳澄湖东、中、西三湖,除水面外,拥有陆地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气势宏伟。长期以来,它以盛产稻麦和水产品著称,素有江南鱼米乡之誉,更是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的原产地。它是由原湘城和沺泾二镇组成的,湘城原有“姑苏娄门外第一镇”之誉,自古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沺泾位于阳澄湖半岛,地貌奇特,风光秀丽,因而构成了阳澄湖镇典型的水乡古镇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它和苏州其他乡镇一样,经济文化联袂起飞,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也有独特之处,它的民间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村头街尾、田间场地,常有宣卷、舞龙、莲湘、花担、戏曲等节目演出,尤其是逢年过节,或是举行庙会,各类演出活动就更热闹了。由于名声在外,这些节目不但经常参加区、市、省的文艺演出,而且有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栏目组专门来作过宣传报道。
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阳澄渔歌了。
阳澄渔歌是以吴方言传唱的山歌,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形式为独唱或男女对歌,短的为四句,或十来行,长的一般不超过百行,大多以抒情与叙事为主。歌词通俗,音律优美,生活在吴方言地区的人容易听懂,因而很受欢迎。从历史渊源来看,它无疑是吴歌的分支。吴歌起源甚早,据顾颉刚《吴歌小史》说,它不会迟于《诗经》时代。但因方言的隔阂,再加封建社会对于民间文艺的歧视,见于记载的吴歌并不多。这一情况到晚明方有突破,经冯梦龙等人搜集刊行,吴中民歌终于闯入文学之林。再经民国早期的民歌搜集活动,尤其是顾颉刚等人所辑《吴歌》六集的出版,吴歌再度声名大振。不过当时的收集者只记流行的大致地点,如苏州、常熟、吴江等市县,故未见阳澄渔歌之名。但阳澄湖水乡作为吴歌的一个歌区则是肯定的。新世纪初,我们对阳澄渔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了力度,通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7年4月,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来到阳澄湖镇,他听了朱文华、蔡金娣等人演唱的吴歌后,击掌称赏。他说:阳澄渔歌是吴歌的流派,经过人们不断传承和发扬,韵律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具有较强的美感。他嘱咐当地领导,一定要花大力气把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发扬光大,使之后继有人。并当场留下了“阳澄渔歌”的墨宝,表达了他对这一水乡奇葩的赞赏之情。(顾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