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寿词馀丛话云:“或问曲本中多用哎哟、哎也、哎呀、咳呀、咳也、咳咽诸字,同乎异乎?曰:字异而义略同。字同而呼之有轻重疾徐,则义各异。凡重呼之为厌辞,为恶辞,为不然之辞;轻呼之为幸辞,为娇羞之辞;疾呼之为惜辞,为惊呀之辞;徐呼之为怯辞,为悲痛辞,为不能自支之辞。以此类推,神理毕见。”由此可知曲在语言上的变化,曲在语言上和诗词的区别。这种新形式正宜於表演新内容,也正由新内容,促进了新形式的发展。由叙事体的歌剧变为代言体的歌剧,宋词自难胜任,必须待之於散曲,这原因也就可以明白了。
△散曲产生的时代 曲同词一样,也是起源於民间的。至於它的产生时代,
因为古代书籍的散佚以及古人对於此种文体的不加重视,很难得到确定的答案。
据王灼碧鸡漫志所载,北宋熙宁、元丰、元年间,诸宫调已经产生。那种诸宫调的本子现在我们不能见了,无法知其内容,词调想必是主要的,可能已经有新起的曲调,我们可以说,这是曲的萌芽时代。此后外乐进入中原,深入民间,所谓“胡乐番曲”,与词谱混合融化而形成一种新形体,这便是曲的成长发育之期。
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曲在格律上日趋严整,小令套数,俱已相当成熟。元好问也作过喜春来、骤雨打新荷的小令,可知曲在那时已进展到了学士文人的笔下,开始进入正式的诗坛了。元初,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诸大曲家相继出现,於是散曲步入全盛之境。
○四 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
曲初起於民间,传唱於歌女、伶工之口,比起正统派的诗文来,曲多被视为外道。加以作者多为潦倒文人和无名之士,因此作品既易散佚,即成名的作家,其生卒年代及其生平事迹,亦多不可考。这在元曲的研究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现在治曲者日多,往日难见之曲本,如阳春白雪、乐府群玉、词林摘艳、雍熙乐府诸书,亦先后印行,於是研究曲之资料,日益丰富。任讷所编的散曲丛刊,成为研究散曲者的重要资料。据散曲既论第六章所计,元人散曲作家可考者,共二百二十七人,另外还有许多无名氏的作品。可知曲子在元代的流行,已成为一种新诗体了。
关於元代散曲的研究,由其作品精神的发展看来,大略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这两期的界限,约在公元一三○○年左右,正当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地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族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和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以后,由於南北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离开了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炼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是渐渐地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致远诸家之作,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