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美术频道 > 人物报道 > 详细内容
国徽的设计者:张仃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09/10/22  阅读次数:34675  字体大小: 【】 【】【

        设计人认为:齿轮,嘉禾,天安门,均为图案主要构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门为主体,即使画成风景画亦无妨(世界各国国徽中画地理特征的风景画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题。  

        二、关于写实手法问题:  

        梁先生认为:国徽造型最好更富图式化、装饰风,写实易于庸俗。      设计人认为:自然形态的事物,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变成艺术品,但加工过分或不适当,不但没有强调自然事物的本质,反而改变了它的面貌,譬如群众要求的嘉禾式样是非常现实的,又非常富于理想的,金光闪闪,颗粒累累。倘仅从形式上追求,无论出自汉砖也好,魏造像也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美感上的要求的,写实是通俗的,但并不是庸俗的。  

        三、关于承继美术历史传统问题:  

        梁先生认为:国徽图案应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多采用民族形式。  

        设计人认为:梁先生精神是好的,但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应该是有批判的,我们应该承继服务人民的部分,批判反人民的部分———这是原则,更重要的:不是一味模仿古人,无原则歌颂古人,而是“推陈出新”。  

        梁先生认为:国徽中彩带仿六朝石刻为高古,唐带就火气重了。  

        设计人认为:六朝的,唐的石刻造型都可取法,看用于什么场合,有些六朝石刻佛像彩带,表现静止,确是精构,倘用在国徽中,就太静止了,而唐之吴带是运动的,所谓“吴带当风”,国徽彩带采用这样精神,正适应革命人民奔放感情的要求。  

        四、关于色彩运用问题:  

        北京朱墙、黄瓦、青天,为世界都城中独有之风貌,庄严华丽,故草案中色彩,主要采朱、金(同黄)、青三色,此亦为中国民族色彩,但一般知识分子因受资本主义教育,或受近世文人画影响,厌此对比强烈色彩,认为“不雅”(尤其厌群青色,但不可改为洋普蓝,及孔雀蓝,否则中国气味全失,且与朱金不和。)实则文人画未发展之前,国画一向重金、朱,敦煌唐画,再早汉画,均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至今仍热爱此丰富强烈色彩,其次非有强烈色彩,不适合装饰于中国建筑上,倘一味强调“调和”,适应书斋味,一经高悬,则黯然无光,因之不能使国徽产生壮丽堂皇印象。

[1]  [2]  [3]  [4]  [5]  
    设计者:张仃  

        提供技术意见者:张光宇 周令钊  

        助理绘图者:曹肇基  

        通讯处:中央美术学院  

        1950年6月15日现在看起来,张仃当初的构想大多数都体现在沿用至今的国徽上。应当说,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最终完善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参见《国徽诞生记》,《文汇报》1995年10月17日),这不仅因为画家绘制的天安门仅为目测而非实测,比例不准,而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在营造学社工作时曾亲自测绘过天安门,清华营建系的制作技术手段在国内又首屈一指,同时也表现出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使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最终由两个小组集体完成。而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则是张仃亲自跑到前门外,找到一位雕刻师傅,制作的一枚木制国徽。  

        张仃从未出面澄清过关于国徽设计的一些传闻,如果不是从档案馆查到当时两个小组的设计说明,我们甚至无从知道曾经有着两种方案之争。(作者:祝勇)

[1]  [2]  [3]  [4]  [5]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