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不敢说,心中仍不平,及至爵位和食邑封定,给功臣排位次的时候,武将们再次群起抢功。顺着刘邦标举“三杰”以推重文士的思路,诸将推出曹参与萧何与之抗衡。平心而论,这曹参也算得上一杰。当初在秦朝沛县衙门里,他与萧何是同级的中层领导,并和萧何一样与刘邦是哥们儿,又一同随刘邦起义。只是自起义之后,萧何专文,曹参专武,因为主要是跟随韩信,所以战功最多。加之韩信刚于一个月前得罪刘邦而遭贬,煌煌战功“唯独参擅其名”,成为武将第一。刘邦明白众将士的心思,于是,曹参与萧何同时封侯,食邑八千一百户,比萧何还多一百户。众将士见陛下承认曹参之功高于萧何,于是齐声奏道:“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四
发表“三杰”说和“功人功狗”说后,刘邦也觉得有些伤了武将的面子,不想再在功臣排位上压低诸将,但他心里还是想让以萧何为代表的杰出文臣列在武臣前。关内侯鄂千秋看出了刘邦的心思,起身奏道:“曹参所为,不过一时之事;萧何所为,乃万世之功。即便缺少一百个曹参,何缺于汉?怎么能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刘邦大喜,“于是乃令萧何第一”,并在礼仪上给予特殊待遇,“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至此,西汉初年那场著名的文武争功,遂成定论: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即“文墨议论”高于“攻城略地”;文化之力,高于军事之力;文士之功,高于武夫之功。
这不是刘邦和陈胜一样忘本,一阔脸就变,丢下肩担就打卖柴的,专和文盲武夫哥们儿过不去,而是刘邦在对皇位的来路及时作了认真回顾、深刻反思后,郑重得出的科学结论。秦朝末年,陈胜于大泽乡振臂一呼,风起云涌,一时间山麓水畔冒出多少武装势力?刘邦仅是其中小之又小的一支,初起时不过百十人,为什么单单让他得了天下?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较早、较快、较深地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和矫正,当其他势力因为缺少或完全没有文化而继续愚蠢、凶顽的时候,刘邦却已然循着文化的引领而向仁义儒雅迈进,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秦末楚汉之际,看似刀兵斗狠,实乃文化发威,群雄逐鹿,捷足先得者不是凭借武功,而是凭文力。文盲出身而以文化受益,刘邦的幸运在此,他的高人之处也在此,也自然会由衷地感谢文士,虔诚地崇仰文化了。
刘邦和项羽最初皆鄙视文化。刘邦自述说:“吾遭乱世,生不读书,当秦禁学问,又自喜,谓读书无所益。”人以群分,加之刘邦祖辈皆是底层小民,所好“皆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之辈,“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晋·葛洪《西京杂记》),以至起兵之初,有戴儒冠的人拜见,他竟然立马摘下人家的儒冠往里面撒尿。但刘邦运气好,很早就与萧何等人成了铁哥们儿,“尝数从张耳游”(《史记·张耳列传》)。一起兵,萧何就是第一助手;不久,即遇张良,一见如故,从此便以张良为师、为友、为谋主。近朱者赤,萧何做丞相,张良在身边,文气时熏之、染之,刘邦于自觉不自觉间日益重视文士,亲近文化。郦食其、陆贾、韩信、董公、叔孙通、陈平、袁生、隋何、娄敬等文士精英尽入刘邦彀中,刘邦遂“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骋陆、郦之辩,明叔孙通之仪,文武相配,大略举焉”(《汉书·刑法志》)。
而项羽出身没落贵族,其先祖“世世为楚将,封于项”,却和刘邦一样生性厌学。少年时期,写字、剑术、兵法一样也没好好学,算是一个半文盲。这样的文化水准在起兵之初,相对于全文盲刘邦应该是很高了,但项羽一辈子也就如此而已,他不喜文士,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硬是将韩信、陈平、叔孙通等一流人才逼得去投刘邦,身边仅留一范增也用之不终,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史记·项羽本纪》),最终败在“文武相配,大略举焉”的刘邦手下。
一般说来,文士从骨子里看不起文盲,顶级文士张良、韩信却皆由衷称道刘邦,赞其领袖才能和善纳文士谋略是“天授”。狂儒郦食其观察众多军事首领,独独倾心于刘邦。纵观刘邦所为,确乎是个天才文盲。在以“三杰”为代表的一帮通才文士的簇拥下,他挟文气而驭武风,率领着农民起义军削平群雄,独得天下,从而开天辟地第一遭创封建王朝开国君臣最佳构成模式—天才文盲+通才文士,从此被一部中国古代史反复搬演,成为世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刘邦+三杰,刘备+诸葛亮,朱温+敬翔,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朱元璋+刘基,皇太极+范文程,西汉、蜀汉、后梁、元、明、清等开国君臣组合,已被历史证明为几近完美的理想君臣组合,即便是一些割据政权,其中的佼佼者给历史留下的得意之笔也少不了这一条经验。
“三杰”说及其补充“功人功狗”说历来被作为重视人才的佳话盛传不衰,其实它更是辉煌的汉代文明的动人序曲,甚至连后世模仿它的那些变奏曲也自有动人之处。 (本文来源:百家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