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面临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消除职工的顾虑,解决好转制过程中的社保补缴和事企剪刀差等问题。目前,一些人对事业心存留恋、害怕转企,原因就在于,原来自己是事业编制,转企之后行政编制、级别、职务全没了,退休后拿的是社保,担心福利待遇会受到影响。在
中国文化报社,现有采编队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很低,退休之后事企可能存在的剪刀差问题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但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事业发展来说就会留下隐患。
“目前,国家对于事转企的养老保险问题尚未出台明确政策,一些人对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心存担忧,这很正常。”孔繁灼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报社将退休职工收入凡低于3000元的,一律补到3000元以上。按照规定,转企改制后5年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仍然执行之前事业单位的标准。过渡期结束后,如果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未将事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拉平,报社将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给退休人员补足事企之间的剪刀差,即每年储备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关于年金制的问题,我们将抓紧研究。我们认为,善待老职工就是在安定在职员工。如果老职工过得非常清贫,那这个企业永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职工的思想稳定是关系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孔繁灼表示,要稳定职工思想情绪,单纯依靠说服、思想教育、政策宣传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解决职工面临的实际问题。“改革不是给职工讲什么宏伟蓝图,而是要让他们在有事业成就感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比原来有明显提高。改革就是要让集体得发展、职工得实惠,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职工才能真正拥护改革。改制以前,我们职工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长,这也是大家支持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改革以后职工在利益上没有得到什么实惠,收入反而降低了,那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这样的改革不会持久。”
“国”字头是
金字招牌,可如果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成了铜招牌、铁招牌。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
酝酿改扩版 打响转企改制后第一炮
“国”字头是
金字招牌,可如果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成了铜招牌、铁招牌。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 《
中国文化报》是“国”字头报纸,在全国文化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现有的采编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40.6%。这样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一直是《
中国文化报》引以为傲的。
但和很多机关报一样,《
中国文化报》的行业性比较强,内容以指导工作为主。这种报纸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对此,孔繁灼坦言,过分局限于本系统的工作,只会让报纸的路越走越窄,慢慢连本系统的人都不爱看了,这对办报的人来说是个讽刺,也是很不体面的事情。杨胜生也表示,都说“国”字头是
金字招牌,可如果办的报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贬值了,成了铜招牌、铁招牌。
“并不是我们的记者、编辑笨,只是固有的办报思路积习难改,没有真正实现新闻的转换。因此,报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报纸的改版工作,并以此为龙头,将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各项改革带动起来。”杨胜生说道。孔繁灼也表示,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据了解,目前整个报社已经进入“战时状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进行明年《
中国文化报》的改版工作。
尽管改版方案目前仍在酝酿当中,但作为
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后打出的头炮,即将于2010年1月1日全新亮相的《
中国文化报》已经令很多人满怀期待。在采访中,孔繁灼为记者勾勒出《
中国文化报》改版后的大致模样:“它将是一份很有特色的报纸,拥有权威的文化新闻、沉静的文化气息以及较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以前我们只强调前两点,现在特别补充了可读性和耐读性,希望把基本面向系统内的机关报变成一份立足系统、面向社会的报纸。”
“其实,不管怎么改,关键是报纸要好看。”孔繁灼介绍说,新版的《
中国文化报》定位为一份可读性很强、读者面很宽的文化艺术综合类报纸。改版之后,报纸将逐步从日均8版扩至日均12版,内容将在保持文化艺术领域权威性、指导性等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宽报道范围,以文化视角报道公众关注的事件或话题,辐射社会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文化产业的面非常宽,效益好的也不少,比如演艺业、拍卖业、文化经纪机构等。报纸转型后,如果能够挖掘社会文化产业的潜力,与这些企业接上轨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报纸未来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可为。”
孔繁灼用“根”来比喻这次报纸思路的战略性转移。他说,要保住文化系统这条线,然后顺着这条线往周边扩展。“像根一样,让它蔓延开来,蔓延得越多就越牢固,同时它吸收的营养也越多。按照集团的发展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改版和扩版等形式,力争使报纸在明年上半年有大的改观,争取在未来3年~5年内发行量和经营收入都有较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