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散曲的产生与形体
△曲的产生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彬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解放出来的。广义的说,它是元代的新体诗。曲的产生与兴盛,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一、词的衰颓 词本起於民间,流传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书写情怀,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五代、两宋、文人学士作者日多,体裁日益严格,对於音律修辞,亦日益请求;这样一来,原起於民间、流传於歌人口中的词,变为文人的专业,通俗的歌词,变为雅正典丽的美文,不仅民众看不懂,唱不来,连那些非精於词学的作者,也很难染指了。这种情形到了南宋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诸人的作品,算是达到了顶点。我们只要读一读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和张炎的词源,便知道填词已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和民间完全绝缘,於是词的生命也由些而衰落了。汪森在词综序中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於醇雅。於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於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於后。譬之於乐,舞Ω至於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这样看来,宋末的词,无论字面如何雅正,音律如何协调,运用典故如何巧妙,刻画事物如何细微,但词的原来的生命丧失了,同民众隔离了,活泼的生机是愈来愈少了。处在这个词的僵化与形式化的局面下,都市中的歌女伶工,并不因此就闭住了口。他们仍旧要卖唱谋生,要歌唱以寄抒情意,於是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於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在这种去旧翻新的工作中,曲子便慢慢地产生。接着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地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二、外乐的影响上面所说的,是文学上新陈代谢的内在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是外在的环境的刺激与应。词曲的产生,与音乐发生密切的关系。当音乐界发生大变动的时候,那时播於管弦出於歌喉的歌词,必然要使它应外来的环境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北宋末年,金人进入中原,接着又是蒙古民族的南下。在这一过程中,外族的音乐得到大量输入的机会。所谓“胡乐金番曲”,腔调歌辞,固然不同,所用的乐器也是两样。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云:“先君尝言:宣和间,客京师时,街苍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这里说的是北宋末年的事,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外乐在中原流行的状态了。因为“其言至俚”,所以开始是流行於街巷市井,后来是入於士大夫之口了。这种地方,正可看出因了外乐的影响,歌词渐渐地趋於转变的倾向。到了元代,大批的新乐器与新歌曲的输入,在当日的音乐界,自然会发生更大的变动。王骥德曲律卷四云:“元时北虏达达所用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其所弹之曲,亦与汉人不同。”据辍录卷二十八所载,他们的曲有:
大曲:哈八儿图、口温、起土苦里、蒙古摇落四、阿耶儿虎......
小曲:哈儿火失哈赤(黑雀儿叫)、曲律买、洞洞伯、牝畴兀儿、把担葛失......
回回曲: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
曲上面这些名字看来,知道都是炖粹的外曲,旧词是不能合奏的,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歌词的旧调又是不能合演的了,因而自然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於是一面接受外族音乐的影响,一面从旧有词里变化翻造,而形成一种应环境的新文学,这种新文学便是曲子。王世贞曲藻序中云:“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又徐渭南词叙录云:“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他们在这里用外乐的影响来说明曲的兴起的原因,大体上是正确的。
△散曲的体裁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趋於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为合调,再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治,便成为曲中的小令。元燕南芝唱论说:“街市小令,唱尖歌倩意。”又明王骥德曲律说:“渠(指周德清)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他们这种解释,一面说明小令的来源,同时又说明了小令的通俗性。这种短短的小曲,正如唐代的绝句,五代、北宋的小词,形式短小,语言精炼。写景言情,自由活泼,故当时名为“叶儿”。在元人小令中,有很多尖新活泼的作品。
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桃李争春。宝马香车陌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马致远青哥儿)
€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崦。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张可久迎仙客:括山道中)
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地。对神前剪下青丝,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
冷清清湿透凌波袜。恰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刺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无名氏寄生草)
青铜镜,不敢磨,磨著后,照人多。一尺水,一丈波,信人唆。那一个心肠似我?(无名氏梧叶儿)
前两曲为文人所作,文学比较典雅,后两曲为无名氏作,语言俚俗,较具本色,就比较接近民间面目了。这些小曲的形式,描写的方法,以及文辞上的通俗与逼真,比起唐、宋的诗词来,确有独目的风格与精神。这正是从民间新兴歌辞提炼出来的一种新诗,是合於新内容的一种新形式。从这种简短的小曲,渐渐的变为连用两个调子,名为带过曲。即作者填一调毕,意有未尽,再另填一调以续成之。有时两个不足,也有连用三调者,但最多只能以三个为限,而以二调相合为最通行。
画梁间乳燕飞,绿窗外晓莺啼,红杏枝头春色稀,芳树外子规啼,声声叫道不如归。雨过处残红满地,风来时落絮沾泥。酝酿出困人天气,积趱下伤心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