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产业 > 详细内容
孔繁灼:中国文化报改制后如何做大做强
发布时间:2009/12/8  阅读次数:31755  字体大小: 【】 【】【
    11月12日,由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挂牌。至此,中国文化报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第一家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下发后整体转企的报社。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孔繁灼说:“我们是主动要求转企的,而且从筹备到挂牌还不足一年,总体来说比较顺利。”目前,报刊业转企改制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弥漫在报刊界的“恐企症”依然令很多人惴惴不安。正因如此,中国文化报社此次主动转企更值得我们关注——他们这么做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改制工作如何推进?哪些经验值得报刊出版单位学习和借鉴?变身企业后他们又将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和机关报身份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要改变目前的尴尬状况,必须走转企改制这条路,争取早改早受益。

  进入瓶颈期 要做大做强非改不可

  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和机关报身份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要改变目前的尴尬状况,必须走转制改企这条路,争取早改早受益。

  中国文化报社创立于1985年11月,是文化部主管的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壮大到近400人,报社也从一张报纸拓展为一报两网站三刊三子公司,即拥有《中国文化报》、国家动漫产业信息平台、文化传播网、《艺术市场》、《艺术教育》、《文化月刊》、影视艺术中心、远东文化发展公司以及划归报社管理的文化部印刷厂。

  孔繁灼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报社这些年确实发展得比较快。一方面,报纸质量稳步提高、内容可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报社经营收入连续几年创历史新高,员工收入也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两头”转制的积极性比较高——一头是经营深陷困境,因为活不下去而不得不改;一头则是处于上升发展期,期望通过改革更上一层楼。中国文化报社属于后者。谈到主动转企改制的原因,中国文化报社新闻发言人、执行总编辑杨胜生表示:“即便不转企改制,报社的日子过得也还可以,但我们感觉报社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要做大做强就非改不可。”

  “首先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杨胜生直言,建社20多年来,中国文化报社尽管作为事业单位,却一直因为在财政没有户头而得不到可靠、充足的经费保障。又因其没有转制为企业,也得不到国家对转制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这种尴尬状态使其长期处于“两不靠”的状况。“纵观国内外著名的大型报业集团,没有一个是在财政圈养下成长的,都是通过市场搏击发展壮大的。只有走转企改制之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解决制约报社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杨胜生补充道。

  “其次,在报纸的机关报色彩被固化的同时,也让大家自觉不自觉地用机关报来要求你。”杨胜生坦言,这种尴尬的身份使报社无法真正面向市场寻求发展。“当需要面向市场时,就要求你把新闻写得好看,赢得更多读者;当需要刊登一些可读性不太强的报道时,就不拿市场化的报纸看待你。这也是很多机关报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尴尬的现实处境下,有的机关报有时办得就像一张工作简报。”   目前,报刊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并力争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对此,杨胜生表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新闻报刊业的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浪潮中,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将获得发展先机。“既然全国报刊包括中央一级的大部分报刊转企改制已是大势所趋,早不改晚也得改,既然享受不到可靠、充足的经费保障,既然尴尬的现状导致报社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难以凸显,无法整合其他优势资源,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还不如早改,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

  于是,为摆脱目前机关报这种尴尬的身份和处境,在文化部提出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后,中国文化报社主动要求进行转企改制,并于今年年初开始酝酿改革。“我们并不是为了争什么第一,主要还是想实实在在地把报社做大做强。”孔繁灼说道。

  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决定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来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这可能为如何啃转企改制中最难啃的骨头拓展了思路。

  不回避问题 啃最难啃的骨头

  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决定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来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这可能为如何啃转企改制中最难啃的骨头拓展了思路来。

  新闻出版单位改制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在报刊领域,由于事转企尚未全面铺开,资金来源、养老保险、人员安置等转企改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既不明确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单位对这件早已板上钉钉的事儿依然感到陌生甚至心存恐惧。

  此次,中国文化报社的转企改制创造了诸多第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中国文化报社必须面对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努力为其寻找解决方案和突破口。

  “改制工作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回过头来看,尽管报社很主动,文化部很积极,相关部委很支持,改制工作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孔繁灼颇为感慨地说,由于没有先例可循,现有政策又解决不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相关部委在解决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时也要进行新的摸索。此外,中央的相关文件不少都是原则性的,要真正将其落实、落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杨胜生举例说,明确出资人是谁就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据了解,此次在中央的领导下,文化部积极争取兄弟部委的支持,开创性地解决了文化领域中央级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的确定、工商注册程序等重大问题,最终确定由财政部履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的职责。应该说,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