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位于重庆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内的徐悲鸿旧居,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在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花园里,徐悲鸿曾在防空洞内作下《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传世名画。而现在,它或将与重庆当代艺术产业联系在一起——记者17日走访相关部门获悉,未来几年内,该地可能变身为江北的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
传奇:商会会长建“争气”公园
江北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石家花园的主人石荣廷,曾是重庆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豪奢修建石家花园的原因,竟是缘于一块标示牌。
上世纪20年代,重庆商会会长石荣廷在上海经商时,见到一公园门口立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非常愤怒。他对家人讲:“回重庆之后,我要修花园式的住宅,还要把周围培修成公园,供民众游玩”。
1931年,石荣廷在盘溪买下约150亩地,着手改造这片土地并建造了中西式合璧的石家花园。
记者在盘溪看到,由于解放后石家花园被征用为派出所,所以主体建筑并没遭到多大破坏。当年石荣廷刻下的“培园”、“磐石书屋”等字迹、对联至今犹存,整座庭园融书法、石刻、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尤其是庭院拱顶,四角鳌脊呈新月指天,脊背还有无数的动物雕塑,敷粉施彩,神态十分逼真。
不屈:防空洞内作“愚公”
抗战期间,耿直好客的石荣廷迎来了一位特殊房客——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
“当年徐悲鸿先生就住在石家的洋楼,据说他每个月会作一幅画酬谢石荣廷。”石家花园老居民、83岁的谭海清老人告诉记者。
据四川美术学院李来源教授回忆,1995年秋,他陪同徐妻廖静文女士参观徐悲鸿故居时,廖女士还感慨万千——从1939年开始,她与徐悲鸿就居住在此。由于日军频繁空袭,徐悲鸿先生只好躲进石家花园石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
李来源说,如今世面上卖出天价的《巴人汲水》、《巴人贫妇》等大部分徐悲鸿名作,都在石家花园这个防空洞内创作完成。同时,徐先生也把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融入画中,《愚公移山》就是典型一例。
未来:或变身艺术中心
17日,记者从江北区创意办得知,石家花园内这处徐悲鸿旧居正面临命运抉择。目前,各方正在论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该规划显示,新建成的徐悲鸿纪念馆,将不仅仅局限于常规性维修保护,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策划,进而吸引有实力的开发商,将其开发成为一个文化产业支撑点。
“依托历史资源,以大师之名,力争打造成我市艺术中心品牌。”江北区创意办蒙建波副主任说,目前,该区正全方位论证,探索打造徐悲鸿艺术中心的可行性。一旦实施,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将集当代艺术创作、展示、交易、教育为一体,逐步形成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并带动形成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圈。
抗战时期,大批文人齐聚山城,1937年底,大师徐悲鸿也迁来重庆,直到1945年离开,在位于江北盘溪的住所里生活了八年,并创作了《巴人汲水》等名作。昨日,徐悲鸿的儿子、现任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先生,首次探望父亲在渝旧居,但面对已经变为民房的父亲旧居,徐庆平还是委婉地提出了希望旧居得到重视的意见。
生命开始的地方
虽然身为名家之后、贵为高等学府院长,徐庆平却丝毫没有架子,一身打扮也是极朴素简单,一见到记者他就热情地讲述自己名字的由来:“我是怀在重庆,生在北平,‘庆平’二字就是这样来的,重庆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呀。”徐悲鸿和第二任妻子廖静文抗战时期情定重庆,1945年二人离开时,廖静文已经怀上了徐庆平。徐庆平告诉记者,昨日是首次来到自己生命开始的地方。
当年黄桷依旧在
虽然没有来过,但徐庆平对父亲的旧居却并不陌生,因为在重庆的八年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重庆的生活也经常被家人提及。如今在母亲房中,还有一幅画家艾中信根据记忆画的一棵黄桷树,当时这棵树就在父亲家旁边。昨日,徐庆平一到旧居,一眼就认出了父亲当年住过的两层小楼。一时感触,他还敲开该住户门,合影留念。昨日即将离开时,徐庆平坚持重走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结果刚刚走几步,就发现了那棵黄桷树就在下面。
旧居无碑谁人识
由于徐悲鸿当年住过的房子已经用做民房,旧居内也没有什么可以见证当年先生生活的物品。昨日徐庆平委婉地表示,可以把两间中的一间留出来,作为展览陈列之用,或者是在旧居显眼位置立一块牌子,让世人知道有位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过八年时光。他表示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毕加索当时穷困潦倒时住过的一条破旧的‘洗衣船’,如今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很多年轻艺术家凭吊的地方。”
徐庆平谈父母感情——“只有母亲才能忍受父亲”
徐悲鸿和廖静文1942年在重庆相识,1944年结为伉俪。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为其守候至今,仍是孤身一人,两人爱情被传为佳话。目前,已经八十高龄的廖静文还每天到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上班。提到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徐庆平称恐怕只有母亲能忍受父亲,和他一起过清贫的生活。
据徐庆平透露,母亲在认识父亲之前,在当时的成都金陵女子大学读书,那是一个教会学校,条件非常好,宿舍内甚至铺有地毯。但母亲还是放弃了一切,追随父亲来到了重庆。当时徐悲鸿住的盘溪地理位置偏僻,生活不便,饮用水也是从稻田取来,然后自己过滤。另外,当年两人还同时在郭沫若发起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一度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过着极不安定的生活。
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和平年代到来之后,廖静文也没有跟着徐悲鸿过上富足的生活。徐庆平透露说,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师了,但是家里并不富足,因为父亲把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两件事情:买画和帮人。一遇到好的画,徐悲鸿就不会掩饰自己的喜爱,而且不论价钱高低都要买回来,结果家里经常缺钱。但对于父亲的痴狂,母亲从来没有怨言,全力支持。徐庆平感慨,只有母亲可以这样忍受父亲,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