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先锋 > 详细内容
2009年中国文化的崛起:“向中国致敬!”
作者:李舫  发布时间:2010/1/13  阅读次数:29253  字体大小: 【】 【】【
    2009华幕初落,10个“00”年的风雨历程就此封缄。

  2000年—2009年,3650个日日夜夜擦肩而过。10年间,日益崛起的中国,堪称不凡。

  这10年,困难与危机成就中国砥砺向前的茁壮身影。这10年,无数闪光的时刻串联起一个丰满的中国。这10年,整个世界对中国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

  如果说岁月是一首长诗,3650个日子的最后一段诗行更是气贯长虹。  

  2009年,新中国60年庆典传递了现代中国的最强音:一甲子风雨兼程,六十载光辉篇章。2009年,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亮相法兰克福书展,一时间,“中国风”劲吹,“汉语迷”倾倒。2009年,中国符号遍布欧罗巴利亚艺术节。面对神秘的古老文明,面对开放的现代艺术,西方观众流连忘返。2009年,《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向世界讲述着丰富、复杂、真实、变化的中国。面对强大的中国文化力量,海外媒体惊叹:“崛起的中国无处不在!”

  2009年,《时代》周刊推出封面故事“中国时刻”。自1923年创刊,87年来,《时代》,这本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新闻周刊,便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眺望中国。而每一次世界文化的脉动,在“时代封面”都有投影;每一期“时代封面”的中国报道,都堪称中国发展的“晴雨表”、世界舆论的“风向标”。

  2009年,美国灾难巨片《2012》全球热映,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为中国符号保留了大量的空间。特别是当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后,他选择用镜头语言11次向中国致敬,最后决定以“中国面孔”拯救世界。如此频繁的中国元素,艾默里奇说,来自他“对中国人民在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毅的感动”,以至于电影评论家戏言,《2012》是艾默里奇“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振兴,中国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显现,世界媒体关注中国的频度随之加快。日前,欧洲一家媒体对世界各国在这10年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慨叹“回顾过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事件中,西方度过了荒废的10年”;而与此相反,新世纪的书卷上,“中国”已是一个令人不可小觑的关键词。面对波谲云诡的各种诱惑,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各种考验,面对世界格局的风云激荡,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中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向中国致敬!”这是世界对中国的喝彩。

  从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到向世界表达中国立场;从中国拥抱世界,到世界为中国喝彩——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来自“硬实力”的提升,更来自“软实力”的自信。  

  2009携着光辉徐徐退去,2010带着期待大幕开启,又一个10年须写就更加辉煌的篇章。

  新春伊始,上海世博玫瑰花车参加帕萨迪纳花车巡游,绚丽多彩的“中国笑脸”点燃了美国观众的热情,人们纷纷“向中国致敬”。美国三大报之一《洛杉矶时报》首次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上海花车进行长篇报道,盛赞这是“帕萨迪纳明媚的一天”。

  富强,是近代以降中国人的一个长梦。今天,日益走向富裕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已经能够同世界平等对话,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富而不强的民族是没有后劲的民族,只有思想的富庶、文化的富足、人才的富实才能成就强大的国家。此时的中国,正在渴望新的认同。正是基于这种渴望,我们才有了此起彼伏的“提问”,才有了对文化记忆历史长河的深情漫溯,有了对未来教育愿景的理智“规划”,有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不懈迈进,有了对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勤奋编织,有了对教育平等的殷殷渴望,有了对“咖啡与蒜末同饮,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些许宽慰,有了对新兴传播方式的更多期许,更有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与担当。其实,对2010的放眼,何尝不是对未来中国的远眺?对未来中国的大胆揣想,又何尝不是对过往岁月的自足与自信?

  在这种意义上,“软实力”其实是一个硬资源,一个硬指标,一种真气概,一种真期待。

  24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文以化人,教以育人,以人为本,培本固元,文化和教育的力量也恰似“柔弱之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滴滴滋润心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逆势飞扬,教育事业乘风破浪,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也恰恰证明了中国文化和教育正在走向成熟。

  一弯浅浅的微笑,霎时便感动了世界;一个众志成城的群体,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一个坚毅的东方面孔,让世界触摸到古老中国的现代心跳。今天,当振翅高飞的中国令世界称叹,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