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由广电总局电影局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0月24日举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在北京举行,共有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了论坛,提交的80余篇论文,涉及电影文化、电影创作、电影体制改革、电影输出、电影市场演变、电影技术、电影音乐等方面,体现了电影业界、学界对中国电影的热情,为中国电影继续开拓前进贡献了聪明才智,提供了理论支持。
60年成就喜人
60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电影事业发展态势喜人,产业初具规模。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说,自从2003年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界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国电影产量逐年提升,2008年达到了406部,今年有望达到450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年电影票房收入到2008年突破43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0亿元。特别是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沉寂一时的电影市场再度活跃,全国城市影院从2002年的1400余块银幕,迅猛增长到2008年的超过4000块银幕,今年有望超过4500块,观众又重新回到久违的电影院,看电影正在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休闲消费的主要方式。同时,电影制片方也力图优化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开发市场,为影片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说,经过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国产电影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共同发展的模式,而且还出现了类型共存的现象。国产大片经过10年的探索也走出了功夫片独木桥的困境,以《集结号》、《梅兰芳》、《赤壁》、《长江七号》、《画皮》等为标志,开始了多元化、类型化的探索。尤其是以今年的《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一批影片,更是开创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范例。
童刚提出了中国电影的近期发展目标:未来3到5年内,电影作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关注度明显增强,争取每年有1/4的电影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在此基础上,再有1/4的作品成为有标志意义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将在未来3年内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主流城市院线的银幕数突破1万块。
市场逐步深刻影响电影制作
在梳理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发展历程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一川说,在电影所有权方面,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国有资本到多元资本的转变。在新中国的前30年,我国电影业成功完成了从私营电影到国营电影的改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电影业又从全部国有逐步地转变为多元资本,而且有境外资本、跨国资本等多种形式。与此相适应的是电影管理体制从政府领导生产到政府指导生产的转变,政府开始按照市场规律指导电影生产。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影市场开始更多地影响着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等环节,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电影创作者对电影娱乐精神的自觉强化。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娱乐意识的强化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也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几年上影制作了一批主流影片,同时也积极开发商业影片,比如《大灌篮》、《画皮》,还有正在制作的《锦衣卫》、《钟馗》等。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则表示,类型化是影片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2000年中影集团在研究自己的创作战略的时候,提出要解决类型化的战略,其后不断地认识和开拓,创作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尽可能把各种类型做到位,一直到《建国大业》,中影集团一直在做类型电影的开拓工作,主旋律影片也成为中影重要的影片类型。史东明说,发展电影产业,就要一方面把原有的类型做精粹,另一方面继续探索新的类型领域。
推动国产电影“走出去”
和国内电影市场的持续升温不同,国产电影的“走出去”之路一直举步维艰,仅仅依靠参与海外电影节评奖等为数不多的途径与海外观众见面,远远不能满足电影“走出去”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李亦中教授说,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达到739亿美元,电影所占比重为0.1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剧赵葆华说,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日本适时地推动了动漫产业,宫崎骏携其作品惊动世界。韩国主打影视品牌,让韩剧席卷亚洲,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日本和韩国都是在经济危机时趁势而起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可效仿的经验。因此他认为,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为国产电影输出提供了巨大机遇。
今年9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解读这个规划时提出,全行业将大力实施中国影视全球推广战略,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补贴”的海外营销新机制,使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世界影响的电影精品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