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缺人才 武汉艺术生态链因缺失而带来机遇
新闻来源:上海证券报
武汉,拥有从唐义精到唐一禾、杨立光,再到尚扬、唐小禾、程梨,之后又出现李全武、周向林;再接下来有石冲、曾梵志、魏光庆、李邦耀、袁晓舫;还有曾在武汉工作并做出贡献的徐芒耀、王广义以及一直驻留武汉的冷军等在中国乃至国际艺坛上具有影响力的众多艺术家;还有陈波、李继开、徐文涛、龚剑、李郁等一批后起之秀。上世纪80年代,武汉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发源地。然而,作为一个拥有80年美术教育优良历史和艺术人才辈出的重要地域,武汉却始终因为缺乏完整且具有活力的艺术生态而与活跃的艺术市场无缘。不过,这种缺失恰好是那些一直驻扎、留守或长期关注、热爱武汉这片艺术故土的专业人士的巨大机遇。
这里从不缺艺术人才
今年7月31日,《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湖北、湖南两省从85时期至今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以及两省涌现出的大量当代美术创作团体和在野力量具有份量的艺术创作成果。
2008年12月26日,武汉美术馆开馆展《互动——2008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同样也是以武汉籍以及曾经生活工作在武汉的艺术家们为主题。
再追溯到2007年10月9日,《美术文献》杂志策划的武汉2007第二届美术文献展,让海内外艺术界人士亲眼并系统地目睹了从1985年至今的大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实力。
同年9月22日,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李小山亲自策划和筹办了一场主题为“武汉!武汉!”的当代艺术邀请展。展出了来自武汉的10位艺术家的近40多件作品,既有傅中望、魏光庆、史金淞这样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拥有相当地位的艺术家,又有徐文涛、陈波、李郁、龚剑等新兴的后起之秀。当时李小山就曾这样说:“早在80年代,武汉就是当代艺术的策源地,出现了很多具有批判和实验精神的前卫艺术家。虽然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出国就是移居北京、上海等地,但仍然有众多重要的艺术家留守。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和创作以及在他们的带动下兴起的新锐们将会让武汉当代艺术之‘火’再次燃起。”
毋庸置疑,武汉的艺术教育是比较发达的,除了湖北美术学院,还有华中师大美术学院、中南民大美术学院、武汉大学艺术系、以及其他众多大学中的设计与艺术学院。另外,还有湖北省美术院和武汉画院这样的创作机构。
种种事实和学术界的评论都说明,湖北武汉是一个从来都不缺乏好艺术家的具有优良艺术教育体系的重镇。而这一点也恰恰也是武汉能够如此吸引海内外艺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生态缺失也有机遇
然而,除了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外,刘明指出,武汉没有北京和上海那样完整的艺术生态链也是武汉艺术市场暂时无法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武汉缺少专业的画廊、博览会;没有类似北京的798艺术区、宋庄、草场地以及上海的M50等艺术家聚集地或创意园区;也没有类似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具有活力和自主的民营当代艺术馆。即便是国有美术馆如湖北省艺术馆和武汉美术馆也都不过刚刚建成。
这一切都不可回避地告诉大家,武汉虽然早在85时期就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创造历史,但是现在除了还拥有大量的艺术家创作力量之外,其他促进本土艺术家发展的环节都是缺失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当年创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重要原因和考量。所以,2005年我们曾经考虑迁址北京,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
立足武汉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
刘明坦言,《美术文献》杂志十多年来的专业累积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艺术中心目前主要有四大功能:第一,媒体与出版,包括《美术文献》杂志和艺术家画册的出版;第二,收藏与档案;第三,新空间项目,即关注湖北本土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作品展示、推广和销售的机会;第四,则与美术馆的功能相似,即推出一些公共教育和培训项目。
他承认,目前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角色和功能的确还比较复杂。“但这是在武汉艺术生态比较缺失下的特殊状态。”他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将不断优化机构结构,这两年来杂志与艺术中心在运营上早已分离,由此保持杂志的公正性和学术性;而艺术中心更多承载的是展览、推介和经营活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当代艺术馆。”
他表示,希望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目前的复杂状态能为缺失的武汉艺术生态做一些推进的工作。而湖北省艺术馆和武汉美术馆的落成,以及湖北美术学院的伫立,都将是武汉未来在中国美术史上占居重要地位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