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内蒙古频道 > 详细内容
国家耗资1亿画家创作 红色经典画作倍出
发布时间:2009/10/23  阅读次数:27123  字体大小: 【】 【】【

     国庆前夕,新视角、新手法的红色题材作品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为百姓热捧,在北京,中国美术界一项堪称解放后规模最大、规格颇高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也拉开帷幕。这是迄今为止,由国家出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美术界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下简称“创作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历时5年,耗资1亿,吸引了全国1000余位美术家积极参与。同时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属首次。“创作工程”以中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被认为是,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  



        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吴山明、刘国辉、梁明诚、宋惠民、曹春生、冯远、刘大为、杨力舟、王明明、龙瑞、许江、施大畏、陈坚、曾成钢、程丛林、陈宜明、杨飞云……入选者中可以见到许多当代最负盛名的画家名字。

        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美术工作者在极度的创作激情下,留下《地道战》、《百万雄师过大江》、《井冈会师》等红色经典,堪载新中国美术史册。如今,这项耗资过亿元的大型美术创作,究竟能否留下堪载史册的当代“红色经典”?当代画家在重大历史题材上,有怎样的超越?用1亿元的国家财政支出换得了百余件当代历史画,能否实现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双重增值?记者采访了相关入选画家以及“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委员。

        背景  国家给钱,画家创作

        国庆期间的中国美术馆人流量激增,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胡斌专门到北京观看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展场内,撞到了许多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画家朋友。“要知道,这项工程在全国美术界的影响太大了,耗资1亿、历时5年,许多画家为了能入选绞尽脑汁创作,几乎可以用‘挤破头’来形容。”

        5年前,文化部、财政部开始启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位最终入选的画家向记者回忆说,“创作工程”启动之初,就在全国各地画家中掀起了极大反响,几乎所有的知名画家,尤其是体制内画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年前,国家有关方面初步公布了115名(组)创作者,与他们签约,国家向签约创作者提供10万元至12万元的创作资助经费。

        最终成功入选“创作工程”的画家,可能会获得数十万的创作资助经费和收藏经费。据财政部教育科学与文化司副司长王家新说,国家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属首次。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介绍说,“创作工程”的100多个选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拟定,并经中央办公厅和中宣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公布实施。涵盖了近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了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属于一次国家投钱,由画家完成的“命题作文”。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长征、南京大屠杀、横渡长江,一直到建设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乃至新世纪的抗击“非典”,160多年来,中国面临的所有历史节点都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参展作品)凝聚了众多艺术家数年的心血和努力,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

        “创作工程”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广东画家潘嘉俊的油画《1924·黄埔军校》最终成功入选,但他回忆说,仅黄埔军校的题材,全国就有不下6位画家递交了创作意图,最终只有一幅成功入选。

绝大部分画家投入“创作工程”后,就几乎中断了其他商业创作,5年时间磨砺一幅作品。

        即便如此,最后能成功入选的画家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今年6月份和8月份,“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进行了不下两次终审,一些作品在最后关节被刷掉。广东画家此次共有4位画家入围,除了潘嘉俊的作品外,方瑞的《洋务运动·留美幼童》、张绍城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以及梁明诚的《1945·重庆》也最终入选,但2年前一同进入初选的另外两件作品,黎明的雕塑《邓小平在联大发言》、方土的《特区开发》,在最后关节未能通过。

        创作  如何超越红色经典《开国大典》

        提及新中国美术史,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画家创作的一批历史画。历经岁月磨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以及《地道战》、《百万雄师过大江》、《井冈会师》等历史画已经成为经典。时过境迁,面对一些相似题材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诠释,当代画家能否实现超越?

        中国美术馆的中心展厅,唐勇力的国画《新中国诞生》让不少人想起当年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同样是面对开国大典的题材,两代画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才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向记者分析了这两件作品: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运用西洋油画透视效果,为反映领导人群像,画面等于删掉了天安门上的一根柱子,但又有非常浓烈的中国元素,吸收了敦煌、农民年画的特色,红红火火,展示出一个艺术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创作气度,因此成为经典。

        唐勇力的国画《新中国诞生》则试图超越油画《开国大典》。“画家用中国画中非常细腻的工笔画,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开国元勋一字排开,夸大了人头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比例,采用完全平视的效果,制造出一种类似于民间刺绣的绘画语言风格。”王镛说。

        “《开国大典》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峰,唐勇力的作品创造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比较成功。”《新中国诞生》这幅作品能否像《开国大典》一样成为红色经典?王镛认为,一幅美术作品必须经历一段岁月的沉淀后,才能具备成为经典的资格,不过,唐勇力的作品难能可贵地展示出新时代画家的新颖构思、个人风格。

        “此次创作的特殊意义在于,当代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样式。这批历史画,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历史画不同,与俄罗斯、前苏联的历史画也不同,当代画家是以多种艺术形式、风格来画历史画,这种不统一应该说是一种优点。”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说。

        著名油画家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成为“红色经典”代表之一,此次他再度参与“创作工程”,但创作风格已然迥异。《狼牙山五壮士》用的是革命写实主义的手法,而这次展览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则大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以“三联绘画”的方式表现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苦难与抗争,在画面营造出一种“凝固的音乐”的印象:正中一幅为竖幅,象征性地刻画冼星海的形象,表达作曲家激越的心情和唤起民族奋起的呐喊。

来源:99艺术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