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14日,著名媒体人杨澜携其新书《一问一世界》在重庆签售,这本书像一部全景实录,真实再现了杨澜的所见所闻,以六个问题为篇章题目,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杨澜访谈录》中给杨澜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也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体育。
作为杨澜从业20年的回顾,《一问一世界》立体展现了杨澜20年来不同寻常的媒体生涯,新书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书中还首次曝光杨澜的儿时照片,以及她与世界政要、商业领袖、文艺名人的百余张合影。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 ,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
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那一刻,杨澜有种醍醐灌顶的顿悟和警醒。她说,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
做自己,把自己做好,就是一种成功,这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真谛,也正是作者要试图向读者传递出的一个讯息。她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张海迪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 的标准形象。张海迪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上。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那一刻,张海迪在杨澜眼中,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那种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和凛然。这就是张海迪,一个身残志不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我们的社会从要求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到终于可以让人们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是个巨大的进步。如果每个人能够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一起推动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公开、更温暖,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有人问杨澜,在你采访过的人物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杨澜不假思索地回答,王光美。
杨澜说,她的美丽主要不在于其外表,而在于她那优雅气质和高贵的品德。这种气质和品德来源于她那开朗和豁达的性格、来源于她那善良和宽厚的胸怀、来源于她那隐忍和坚强的意志。
“文革”中,作为一个曾经的名门闺秀,王光美本有机会离开这个动乱的岁月,远离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到国外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她没有。而是义无返顾地留了下来,留在了刘少奇身边,骨子里透露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凛然和决绝。从此,她和刘少奇一起挨批斗,一起住牛棚,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她给了刘少奇巨大的安慰和温暖。
粉碎“四人帮” 后,调查人员找到王光美,向她了解“文革” 中,都是哪些人对刘少奇和她及孩子们进行迫害的。
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王光美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平静和淡定,可以想象,她的内心里一定掀起巨大的波澜。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又在眼前浮现:“文革” 中,她遭受了12年的牢狱之灾,她的丈夫被迫害致死,几个孩子也深受牵连,心灵和肉体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一点 ,都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将这些痛说出来,一点都不过分,人们只会报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她将目光缓缓地转到调查组人员身上,只是淡淡地对调查组人员说道:“不要调查了,你们再调查下去,他们的家庭也会受到伤害。”
淡淡地一句话,却像平地一声惊雷,让调查组人员震惊和感动,顿时,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泪花滚动,无语凝咽。
所有的记恨、所有的痛,在王光美的心里,都已云淡风轻了。就像是天空中的一抹云彩,随着一缕清风,飘散开来,一去不复返了。留在心底里,却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温暖和爱。
《一问一世界》,仿佛叩开了人们心中一扇扇疑惑之门,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光怪陆离,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丑陋不公,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浮躁喧哗,永远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把自己做好,这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让人充满感动和真实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