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地方文艺: > 详细内容
各地拿出绝活点缀兔年新春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发布时间:2011/2/5  阅读次数:11792  字体大小: 【】 【】【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作为“中国醒狮之乡”,广东湛江用自己独特的醒狮文化点缀兔年新春,超过五百条醒狮舞动湛江全城,无论市区还是乡镇,都见龙狮翻腾飞跃,姿态万千,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春节气氛。。  

  在湛江市区赤坎某商住小区广场前,看到来自遂溪县石盘醒狮团的龙狮正在进行精彩表演。只见它时而憨态可掬,时而雄猛刚劲,翻腾扑跃等一连串惊险动作扣人心弦,起式、探桩、上桩、飞桩、采青、回桩环环相扣精彩绝伦,博得现场观众阵阵的喝彩声。    

  今年已过八旬的陈老先生也领着全家十几口人来看醒狮表演。陈老先生说,他两个小孙子都是在国外出生,从来没见过家乡的“舞狮子”,今天特意带他们来看看,感受一下家乡的醒狮文化与“狮舞”的精彩。  

  陈老先生年轻时也会舞狮,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湛江接近一半的男人都会舞狮。可以说,舞狮是湛江地区最广泛的过年习俗,逢年过节“必舞”。“近几年,湛江的醒狮文化再度复兴,不仅被邀走出国门表演,获奖无数,还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暖场节目,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  

  陈老先生表示,在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中,寓意辞旧迎新既有放鞭炮,又有舞狮舞龙。燃放鞭炮容易伤人和引发火灾,还影响人们休息,不宜提倡。但舞狮舞龙既有观赏性,又能增添热闹气氛,也是民间文化和艺术的结晶,这一风俗应发扬光大。  

  湛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朱卫国说,湛江曾获授“中国醒狮之乡”称号,醒狮文化在当地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还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捧回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湛江醒狮融合了佛山醒狮的形神步法,肇庆醒狮的威武灵动,广西醒狮的高难技艺,突出了醒狮的霸气、灵气和大气。尤其是遂溪醒狮的霸气,其动作威猛灵巧,套路一气呵成。目前,湛江的醒狮队已达数百支之多,其中遂溪文车醒狮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品牌。”  


"龙灯之乡"百龙欢腾  庄稼汉祈盼丰收  

        2月4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传说当日龙开始上天行云布雨,万物从此复苏。在“龙灯之乡”重庆铜梁,庄稼汉们舞起了喜庆的龙灯闹新春,祈盼今年是个丰收年。  

  重庆年俗有句百年老话道:“大足朝佛,铜梁观龙。”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的“铜梁龙”使铜梁成为闻名遐迩的“龙灯之乡”,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铜梁龙”更让其声名大振。今年春节,当地各乡镇早就扎好了大儒龙、荷花龙、火龙等近百条龙,只待正月里到县城一拼高下。    

  动有龙舞,静有龙灯。铜梁的大街小巷正月里处处流光溢彩,寓意“盛世吉祥、幸福铜梁”的20组龙灯和百米大儒龙遍布铜梁各大公园。当晚,上万铜梁百姓走上街头观龙灯。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刘光蕾将铜梁龙灯的照片晒到微博上,她感叹:“今年铜梁的龙灯比往年更美,年味儿更足。”  

  龙舞、龙灯象征消灾、祈福、纳祥。铜梁文广局局长宋关心说,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铜梁和周边区县的老百姓总爱到铜梁县城观龙灯、看龙舞,热闹之外更图个喜庆吉利。  

  百龙欢腾闹新春,靠着“龙经济”,铜梁百姓的生活节节高。宋关心称,目前铜梁共有12家龙舞表演公司和6家龙灯制作厂,每年“龙经济”可为当地百姓带来近4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舞龙的庄稼汉们还应邀飞到了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演出。  

  “立春龙上天,庄稼汉舞龙拜天拜地祈求丰收年。”铜梁76岁高龄的扎龙艺人傅泉太说,今年铜梁公园的百米大儒龙是他扎的,龙身上的24个节代表农时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就代表立春。立春过后,铜梁的庄稼汉们或下田,或跟随舞龙队游四方,或回到龙灯厂赶制龙灯,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