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只有斩断根根利益链,才能破除“潜规则”。以孩子健康成长的名义,以建设公民社会的名义,为了孩子的人生,也为了国家有一个可期的未来,各级政府部门着实有必要痛下决心,想方设法彻底打碎这“八大”及更多“潜规则”背后的利益链了。
一边是教育部门屡屡发布新规,明令禁止;一边是教育顽疾肆意生长,如火如荼。中央电视台最近报道了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八大“潜规则”,虽然它们大多早已广为人知,通篇看下来,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潜规则”林林总总。比如,教育部门明令不得分重点班,学校就建创新班;明令禁止自愿捐资助学与升学挂钩,但无数家长不得不“被自愿”捐款;明令禁止给中小学生以分数排名次,但分数排行榜层出不穷……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学生及其家长,只能为顺应各种“潜规则”逆来顺受。
近年来,教育产业化一直广为诟病。事实上,比教育产业化更严重的是“教育竞技化”。学生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像运动员一样隆重入场,开始接受各种训练,由小到大的考试成了检验他们是否优良的竞技场。在那儿,不光排名次,排不上名次的还要被刷下来,成为留级生或劣等生。
教育本是一辈子的事。长期以来,对考分的过度追求,使家长面对考试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感。更何况,他们无法改变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便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潜规则”。甚至,因为已经有先期投入,他们将自己的“沉没成本”当作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这种短视的“既得利益”,不惜站在反对改革者的一边。正是这个原因,10月26日,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相关规定,涉及封杀奥数、清理中考加分、严禁违规补课、规范招生行为等一系列内容时,却引来许多反对之声。
其实,成都“新规”并不稀奇,仅仅是教育部出台的“减负令”就有49道之多,然而它们最后多是“被旅行”,而非“被执行”。当“潜规则”成为“显规则”开始流行,许多家长甚至会误以为在各式政策的背面,是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教育机构的对策心照不宣。看着未成年的小孩子背上沉重的书包,甚至拉着小行李箱去上课,大人们免不了心疼。然而,许多学校却以提高升学率、培养绝大多数孩子一生都用不到的技能(如奥数)为己任;在大街小巷,试题贩子、辅导班的推销者、各式“成功学”代言人,更是四处游说。
有“潜规则”,就有利益链。只有斩断根根利益链,才能破除“潜规则”。都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正是这条人造的起跑线,使孩子失去了五彩斑斓的童年。显而易见,从一开始,这条标刻在孩子脚下的起跑线就是一根利益链,它连接急功近利的学校与商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官员对现代教育的错误理解。常常有人说,学生毕业就进入社会了。事实上,孩子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便已经正式进入社会了。本来,他们应该接受的是公民教育,学校应该让他们真诚相信秩序,相信政策法规有着良好信用。不幸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耳濡目染的却是各类“潜规则”教育。
以孩子健康成长的名义,以建设公民社会的名义,为了孩子的人生,也为了国家有一个可期的未来,各级政府部门着实有必要痛下决心,想方设法彻底打碎这“八大”及更多“潜规则”背后的利益链了。救救孩子,救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