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年我最想看的一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著的《没有失败的学校》。这本书的可读性也许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但是操作性同样很强,理念也比较先进。
作者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现在的学校充满了失败,而学校中的失败是人生失败的开始。没有一个儿童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好的教育总是随时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他反对用简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部分学生贴上失败的标签。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也同样充满了失败。在只有一个分数英雄的情况下,其他人自然都是配角、失败者、陪读生。本书作者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案,来防止学生的失败,值得借鉴。
犹太作家都狂热地热爱终极问题。无论是卡夫卡还是辛格,上帝在他们的小说里,行走,好像走在当初的伊甸园。但经历了大屠杀,上帝是否永远在场,成了困惑所有犹太人新的终极问题。马拉默德的小说,缓慢地从日常起飞,以灰烬为起点,寒酸地重新上路。从清点一张张破损的小额纸币开始,琐碎凝滞得几乎让你昏昏欲睡,但奇迹和希望往往会在结尾突然闪现,上帝伤痕累累的面孔,微笑着转向耐心等候的读者,小说“天使莱文”中:贫病交加的主人公,盼望的天使,出乎意料的是个穿着旧西装的黑人,没有翅膀光环,他在下等酒吧里出没,像个红尘中的浪荡子,但最终证明他是现代版的天使,并赐给了他们渴望的幸福。
朱永新简历:
朱永新,男, 1958 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协常委,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 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
20 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 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 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 -- 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 -- 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中国常委。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一次梦想的远征》、《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教育》、《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等。
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