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知识: > 详细内容
溧阳神墩遗址:
发布时间:2010/7/26  阅读次数:21257  字体大小: 【】 【】【

       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上海和江苏南部一带,六七千年以前,今浙江嘉兴市境内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家浜文化。1959年初春,嘉兴秀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自然村农民在挖坑沤肥时,沉睡地下几千年的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被发现。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江南文化源头”也由此而来。  

  据考古专家介绍,溧阳神墩遗址的早期遗存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这次出土器具包括釜、豆、罐、盆、钵、甑等大量陶器,陶系以夹细蚌末红陶为多,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黑衣陶和褐陶。同时出土的还有20余件玉器,质地精良,造型优美。特别有两件玉璜出土于死者口中,据专家介绍可能为中国目前最早的琀,而灰坑中发现的两片刻纹白陶,其花纹繁缛,纹饰精美,在中国新石器时期非常罕见。

     距今7000至6000年,太湖西部人类不仅能种植水稻,陶罐煮饭,石斧耕作,而且住着吊脚楼,戴着玉佩,养着家犬,活动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神墩,见证史前文明  

  公元前221年始建县制、迄今已有2200  
多年历史的溧阳,自上世纪末一炮炸出个轰动世界的中华曙猿化石后,最近因神墩遗址发掘取得初步结论而调高了对外宣传的嗓门:看1000年的历史,去北京,看2500年的历史,去南京,看7000年的历史,来溧阳!  

  两米左右的堆土,蕴含着三个文化层面,神墩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我国史前文明的精彩一页,填补了太湖西部文化的空白,大量的实证,使人仿佛看到了7000至6000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  

  一神墩遗址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几经辗转,记者终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神墩遗址的南部和西部被溧梅支河环绕,东为引水渠,北为农田,西为孔村。溧梅支河向东200米后注入发源于宜溧山地由南向北流淌的梅渚河并在三尖嘴附近汇入南河,向东经宜兴南溪河可入太湖,向西经高淳胥河、固城湖、石臼湖可达长江,构成了太湖水系的有机组合部分,成为古代先民对外交流的便利通道。由此可见,这里是古代居民的密集性活动区。  

  据溧阳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局副局长魏继川介绍,神墩遗址于1982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200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2006年2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和溧阳市文化局对神墩进行了三次主动性科学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002.5平方米。  

  在现场,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响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增添了一份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说,神墩遗址是目前溧阳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遗址,也是太湖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二在神墩遗址的三个文化层面中,主要遗存的年代跨度为7000至6000年左右,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遗存为7000至65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晚期遗存为6400至60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并出现了向崧泽文化过渡的倾向。  

  早期发现了釜、豆、罐、盆、钵、甑、匜、盉、器盖、器座、支座、陶拍等大量陶器。陶系以夹细蚌末红陶为多,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黑衣陶和褐陶,陶胎较为一致,细蚌屑的含量较高,基本不见泥质陶和夹砂陶。胎质较为疏松,火候相对较低。相当多的陶器呈现外红内黑的状态。平底器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不见圜底器。纹饰简单,大多为素面,仅有少量锯齿纹、镂孔、刻划纹、凸棱等。平底釜是最为重要的炊器,数量最多,形制也多种多样。陶釜腰檐以上多施红衣,少量施黑衣。器体硕大、造型古朴。  

  这一时期的几大发现极具趣味和重要意义:  

  其一,古代居民已入住吊脚楼。从遗址上多层次大面积分布的密集柱洞和灰坑,可推测这里采用立柱架梁、铺板建屋的栏杆式建筑,相当于今天的吊脚楼,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相似。在地势低平,水网稠密的江南地区,吊脚楼可以防汛防湿,可见古代先民的智慧。  

  其二,古代先民已经种植水稻。考古人员经筛选发现了鹿、龟、鱼、鸟类动物遗存和炭化稻米及红烧土块中夹带水稻壳印痕。而炭化稻米的发现,对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农业起源、稻作农业的开展以及太湖地区史前农业规模、耕作方式等课题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其三,夯实了新文化类型研究。据考古专家介绍,神墩遗址的发掘确立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确定了宁镇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的文化分界,从而使马家浜文化面貌更加清晰,材料更加丰富,序列更加完整,研究更加深入。  

  三如果说,神墩遗址的早期遗存让我们触摸到了太湖西部先人的历史脉络的话,那么,晚期遗存则负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  

  考古人员在这一时期氏族公共墓地中,共清理成人墓葬252座,分布非常密集,打破叠压关系复杂,部分为平地堆土掩埋,相当数量为浅坑和深坑填土掩埋。瓮棺葬16座,散布于成人墓葬之间,一般用倒扣的釜或鼎作为葬具,里面残留有婴幼儿骨渣。全部出土人体骨骼材料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专家现场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鉴定,所有墓葬头向均向东或东略偏北、偏南,葬式以侧身曲肢和仰身直肢为多,也有俯身直肢、合葬墓、二次葬,随葬品数量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中相对较多,且随葬品较多的墓葬崇向随葬石玉器。出土陶器既继承了马家浜文化早期的传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夹砂陶和泥质陶的数量大增,夹蚌末陶数量减少,以红陶为主,灰陶、褐陶、黑陶较少,少量陶器涂红衣或黑衣。平底器和三足平底器数量相对较多,纹饰有所增加,陶器的小型化和明器化倾向显著。石器有穿孔石斧、石斧、石锛、石凿、石圈等,制作精致,打磨光滑,有的无使用痕迹。出土的20余件玉器,质地精良,造型优美。所有玉璜均从端面和侧面穿孔,在6000多年前的玉器中非常罕见。尤其是两件玉璜出土于死者口中,可能为中国目前最早的口琀敛尸玉器,开创了中国玉器神圣化和神秘化的先河,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有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  

  有趣的是,墓地边缘还发现两处狗的骨架,说明古代居民已驯养家犬。  

  此次在灰坑中发现的两片刻纹白陶,其花纹繁缛,纹饰精美,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非常罕见,其原产地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地区仅见于安徽繁昌缪墩和浙江桐乡罗家角。对此,考古专家感慨地告诉记者,刻纹白陶产于湖北、湖南一带,可见先民当时的活动能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为此佐证的是,这次发现对地质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胥溪河(长江自芜湖往东经由高淳、溧阳、宜兴的入湖入海通道)的形成年代提供了考古学背景解释。说明远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还存在另一条自西往东的入湖入海通道作为长江的支流而存在,太湖西部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这条水路要道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群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四神墩遗址,三次发掘,步步深入,由此不断取得意外收获。  

  收获之一,发现的良渚文化墓地是目前太湖西部首次发现的规模较大的良渚墓地,目前已清理墓葬9座,出土了一批石钺、石斧、石锛、石凿和陶鼎、陶豆、陶杯、陶壶、陶双鼻壶、大口缸、高柄杯等,特别是大口深腹篮纹小平底缸承继了太湖西部悠久的文化传统,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一支分布于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高等级墓葬中以出土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闻名于世。专家告诉记者,溧阳小梅岭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矿产地,如何寻找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是我们正面临的课题,非常有必要在溧阳境内开展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  

  收获之二,发现的夏末早商时期的灰沟遗存也是目前太湖地区的首次发现。这条灰沟经钻探呈东北至西南向穿过整个遗址,分别与南面的小河和北面的低洼地相通,长约160米、宽约7.5米、深约2米左右,凹陷最深入达到4.5米,可能是夏商时期用于走水、灌溉或储水的水沟,废弃后成为倾倒垃圾的灰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主要有鼎、鬲、袋足甗、豆、罐、刻槽盆、鸭形壶、觚、杯、尊、三足盘、器盖、纺轮,纹饰中大量的是绳纹、方格纹、梯格纹、叶脉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刻划纹和各种旋纹等。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凿、半月形石刀、石犁、石镞等,既与太湖东部地区的马桥文化和宁镇地区的点将台文化、早期湖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强烈的自身特色,填补了太湖西部以至于长江下游地区夏商时期古文化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可以说,三次主动性发掘,仅仅揭开神墩遗址的一角,虽然如此,我们似乎读到了史前文明的精彩一页,于此,我们不得不对三年来埋头于神墩遗址田野考古的专家们肃然起敬……

上一篇:河姆渡文化遗址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