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月19日,著名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琴动波西米亚”音乐会亮相上海。尽管这已是第六次登台申城舞台,当天中午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对于六登上海舞台,马友友表示,此次带来的是他喜爱的波西米亚音乐,希望中国观众能和他一起徜徉其中。
马友友出生音乐世家,马友友的祖籍是浙江省鄞州人,父亲为音乐教育学博士,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马友友是大提琴演奏家,为法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曾获得多座格莱美奖。1999年2月,美国纽约市将曼哈顿东46街与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曾暂时性地换成“马友友路”(Yo-Yo Ma Way)。马友友为多部电影音乐配乐,其中包括布莱德·彼特主演的电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此前,马友友在上海演奏过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举办过包含中国文化精髓的“丝绸之路”音乐会,演奏过如诗画般的电影音乐。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表示,人们对马友友的追捧和喜爱,证明这位华裔大提琴家让古典音乐这一西方舶来品,在中国观众心中产生了普遍的共鸣。
此次的“琴动波西米亚”与德沃夏克曲目有着莫大关系。德沃夏克一生都在通过音乐传播波西米亚独有的文化,他的创作让波西米亚音乐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此次乐迷将能在现场聆听马友友演绎的德沃夏克协奏曲。
1998年,马友友正式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丝路计划(Not-For-Profit Silk Road Project)。多年以来,马友友到处发掘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家,大胆地用自己的大提琴与中国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东西方各种乐器同场演奏,同时也把这些音乐家和他们优秀的作品介绍给美国的听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给这样一个计划取名叫丝绸之路?马友友的想法非常浪漫,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正是“古代的互联网”,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要将这一切融入到音乐之中。他表示,很早以来一直有使命感,正如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创造幸福一样,他要用音乐增进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相互理解。
他说:“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生于浪漫随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身上又兼具谦虚深沉的中国特质,马友友是标准的“世界人”。他回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来自他的父母。在法国出生的他,一直受父亲的严格教育,为了督促姐弟学习中文,父亲规定如果不能用中文说出菜名,就不许吃那道菜。而小时候他还要用中文写信和家人交流。父亲还督促姐弟学习中国和法国历史。后来到了纽约,马友友更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自由创作音乐的原动力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