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 中华一绝 > 详细内容
中华一绝:内画鼻烟壶
发布时间:2007/8/1  阅读次数:80261  字体大小: 【】 【】【

  中华一绝: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60年代,内画艺术有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艺人用竹笔、柳木笔作画,以画面厚朴、古雅见长;山东派用毫毛笔作画,以画面纤巧、艳丽取胜,王习三在继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艺人叶仲三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内画名家流派之特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冀派”  王习三的作品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浑厚质朴,线描富于变化,设色协调雅致,布局严谨得当,款式高雅工秀。他画的鼻烟壶不仅技巧精湛,而且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虫草等应有尽有,扩大了内画壶的取材领域,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风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准确、逼真,形神兼备,气魄宏大,达到真、善、美的统  近年来,王习三在工艺美术上不断创新,产品由内画壶一种,增加了外画壶和内、外画壶两种,绘画题材由山水、人物、虫鸟、花草,扩大到长城、山海关、故宫、颐和园、正定大佛寺、赵州桥等名胜古迹;作品销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购的珍品。

        

 内画艺术大师雨农作品<<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图是一唐诗意画作品,主题人物只占画面一角,却寓繁于蔬,意境悠远,笔墨细致刚劲而又淋漓奔放。画面主角是一威武战将,一手持着寒光闪闪的龙泉剑,一手握着玲珑剔透的夜光杯,对着香气馥郁的葡萄酒,伴着激越的琵琶声尽情畅饮。把勇士醉卧沙场的旷达豪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姿雄风都表现的神完意足。人物衣纹的运笔如行云流水,笔触有力的提按转折表现着战将的刚健威猛。画面背景用清淡而洒脱的笔墨描绘,与主题人物细致刚劲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时而泼墨淋漓,时而枯索飞白,极具抽象之美。
  鼻烟壶最初在我国满、蒙、藏等少数游牧民族中使用,主要有铜、银、瓷质几种。明朝以后,烟壶随着鼻烟一起传入内地。后来,烟壶的品种逐渐增多,到清乾隆时期,玉石、翡翠、晶石、宝石、玛瑙、陶瓷、铜银、竹木雕刻、套料、内画等烟壶品种都已出现。加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之不仅为实用品,而且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内画鼻烟壶材质有玛瑙、晶石、琥珀和料的几种。绘画前,先用铁砂球和金钢砂将烟壶内壁均匀磨砂,然后根据壶的形状设计绘画出各种题材的作品。
  清嘉庆以后,内画鼻烟壶的工艺水平已达到很高程度。著名人物有清咸丰时的周乐元,清末民初时的叶仲三,民国时期的马少宣等。中国衡水习三内画艺术院内画艺术大师王习三在继承叶派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经过长期苦炼,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构思新奇,意境高雅,设色古香,勾勒清晰,气韵生动的艺术特色。他的独特风格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赞誉,被称之为“冀派”。
  出自于中国衡水习三内画艺术院的内画鼻烟壶,以其小巧玲珑的造型,丰富多彩的材质,精美绝伦的工艺,匠心独具的装潢,被国际上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创建于1988年的中国衡水习三内画艺术院,目前拥有18位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内画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画风和精湛的技艺成为冀派内画的侥侥者,受到各国收藏家的好评。其作品中以各国元首画像最为著名,多次被国家作为高尚礼品赠送给来访的美、英、巴西等国元首。
  识别以照相法制作的内画鼻烟壶
  最近几年,内画鼻烟壶中出现了用照像法制作素描稿的作品。目前市场上多数内画鼻烟壶是这种产品,在势如波涌的鼻烟壶大潮中,如何鉴别这种鼻烟壶鼻烟壶收藏家面临的新课题,也是艺人对鼻烟壶收藏家认真负责的一项责任。
  目前内画鼻烟壶所用的照相感光法基本原理如下:
  材料:重铬酸钾、明胶、着色剂(通常是墨汁)充分混合制成制剂
  1.将放大的画面素描稿拍照,制作出黑白底片;
  2.用明胶,重铬酸钾,着色剂混合成制剂,均匀的涂布在在鼻烟壶的内壁;
  3.将素描稿的底片固定在准备好的鼻烟壶上,然后用强光照射,其时,经光
  线照射的部分重铬酸钾和明胶起反映,将含有着色剂的颜料固化在鼻烟壶壁上;
  4.用水清洗掉没有固化的多余的制剂,留下来的是有颜色的素描稿;
  5.艺人在素描稿上绘制着色直至完成作品。
  适用鼻烟壶范围:人物画,肖像画,部分山水画,书法
  鉴别要点:人物画
  1.由于鼻烟壶是立体结构,光线透过底片的时候边缘线条会出现模糊现象;
  2.线条深浅一致,没有过渡,僵硬死板,干枯少韵味,没有手工绘画的线条
  富有变化。用高倍放大镜看照像法能明显的看出颗粒状,但有的艺人将底稿照的很浅淡,再用手工描画一遍,这样的手工和照相结合的画面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才可见蛛丝马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